首页 >> 市侨联动态 >> 正文  


非遗美食里的家乡味【大国文化 侨乡存珍④】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12日  来源:中山归国华侨联合会

当我们谈论美食,我们不仅仅是在讨论味道,更是在品味一种深厚的文化、一种传承千年的技艺,美食非遗技艺,不仅仅是烹饪的方法,更是对食材的尊重、对味道的追求、对文化的传承。每一道非遗美食背后,都蕴藏着一段悠久的历史、一种独特的精神和一份无尽的匠心。对海外游子来说,家乡的味道是最难忘的乡愁。


国家级:沙溪凉茶传统制作工艺


沙溪凉茶诞生于中山市沙溪镇隆都地区,由当地轿夫黄汇潜心收集民间药方而首创,从清光绪年十一年(1885年)创制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沙溪凉茶由岗梅、金纽扣、蒲桃、臭茉莉、野颠茄五种中草药组成,煎成汤剂,对四时感冒、感冒伏热、外感传里、寒热交作、四肢骨痛、胸膈饱滞、劳倦伤寒等症有独特疗效,还具有消暑散热、祛湿导滞的功效。2011年5月,凉茶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项目。


7.jpeg


8.jpeg


9.jpeg


10.jpeg


11.jpeg


12.jpeg


省级: 黄圃腊味传统制作工艺


黄圃腊味起源于清光绪年间,由黄圃民间小食作坊的主人王联盛(人称老洪先生)利用当地原料,加上独特的手工艺制作而成。经过一路发展,黄圃腊味利用本地的原材料,经过多种传统手工技艺制作而成,色、香、味俱佳,是广式腊味的典型代表。由于黄圃腊味色香味俱佳,甚受百姓欢迎,当地民间纷纷仿效制作,从而形成了腊味制作行业。腊味也从最初单一的腊肠品种发展成为有腊肠、腊肉、腊鱼、腊鸭、腊鸡等众多品种,产品销量占全国市场的60%,黄圃镇在2004年被中国食品协会命名为“中国腊味食品名镇”称号。2009年10月,黄圃腊味传统制作工艺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13.jpeg


14.jpeg


16.jpeg


15.jpeg


省级: 咀香园杏仁饼传统制作工艺


杏仁饼诞生于清光绪末年的香山县城石岐。由兴宁里一清官后裔诗礼传家——萧家的女佣潘雁湘在萧友柏妾侍林大姑指导下而创制。杏仁饼选用绿豆粉用木制饼模打制出形如杏仁的饼样,并加入特制猪肉做夹心,经过一系列传统烘焙工艺制成,入口甘甜松化,令人齿颊留香,1918年正式以“咀香园杏仁饼家”挂牌经营,产销两旺。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咀香园杏仁饼从家庭作坊式生产,发展到企业化生产;从自家食用,发展到畅销全国各地乃至海内外的传统食品,特别是在港澳地区,更是大受欢迎。2009年10月,咀香园杏仁饼传统制作工艺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17.jpeg


18.jpeg


19.jpeg


20.jpeg


省级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

(石岐米酒酿造技艺)


石岐米酒酿造技艺起源于明代,至清末民初,中山石岐城区的九曲河、南门河、凤鸣路等一带酒坊林立,依河而设,方便运输,酿酒成为当时中山的重要产业之一。石岐米酒采用深山天然野生菌丸酶种,以本地种植的大米和长江水库优质水源等为原料,经过丸酶制作、酒饼制作、发酵、蒸馏、酝肉、调酒、静置等多道工序,所酿造的米酒属于低度数豉香型白酒。石岐米酒适合我国南方地区百姓饮用,深受省港澳地区群众欢迎,同时也畅销全国各地和出口至有华人聚居的国家和地区。2022年5月,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石岐米酒酿造技艺)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21.jpeg


22.jpeg


23.jpeg


24.jpeg


25.jpeg


市级:石岐乳鸽菜式烹饪技艺


石岐乳鸽菜式烹饪技艺发源于中山石岐,一百多年前,旅美华侨带回美国鸽种,在饲养过程中与本地鸽配对杂交培育出集合多种名鸽优点、适合本地饲养的大型肉鸽新品种,称作石岐鸽。此后,以石岐乳鸽烹制的乳鸽菜式逐渐名扬四海,并频频作为粤菜代表出现在国宴等重大宴席上,获得各界盛赞。石岐乳鸽菜式选用蒸、煎、炒、烤、炸、煲、熏、熬、焖、焙、煮等烹饪手法,因材施技,烹饪出一系列乳鸽菜式,如红烧乳鸽、生炸妙龄鸽、药膳乳鸽、盐焗中鸽、豉油皇浸乳鸽等。其中的红烧乳鸽皮脆、柔嫩、骨香、有汁、无鸽膻味,是为中山粤菜中的经典名菜。


26.jpeg


27.jpeg


市级:神湾菠萝种植和食品制作技艺


神湾菠萝闻名内外,得益于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早在明代嘉靖《香山县志》就有菠萝的相关记载。当地农民以家族传承或师徒传承等方式,将神湾菠萝种植及食品制作技艺代代相传。每逢菠萝收获季节,当地群众均会举办神湾菠萝文化游园会、神湾菠萝文化旅游周等活动,庆祝神湾菠萝丰收。神湾菠萝文化旅游周现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群众文化活动。


28.jpeg


29.jpeg


市级:神湾禾虫捕捞及烹饪技艺


神湾农民非常熟悉禾虫的生长季节和生活习性,特别制作了捕捞禾虫的主要工具 “禾虫箩”,用幼细麻线织成大口袋,其网眼细密,令禾虫不能逃脱。神湾农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发明了多种禾虫烹饪方法,其中,瓦缽烘烤禾虫和生炒禾虫是最传统的烹制方法。还可以腌成咸禾虫,晒成禾虫干、禾虫饼、制成禾虫酱等,各式禾虫菜肴令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30.jpeg


市级:小榄菊花传统饮食习俗


明朝的《岭南杂录》中记载:“小榄之菊花饼,中含菊花,较之杏仁饼尤为美味。菊花肉风味亦殊不俗,非他处所可比拟者也。”可见小榄人种菊、赏菊,并盛产可供吃花瓣的菊花已有了悠久的历史。小榄人善用菊花作配料,制作出包括菊花肉、菊花水榄、菊花八宝糯米饭、荼薇蛋卷、荼薇酒等地方小食,并制作出菊花鱼球、菊花三蛇羹、菊花鱼头羹等的菜式拼成为“菊花宴”。菊花宴传至海内外而传誉。每年秋天菊花盛开时节,小榄当地都会举行菊花美食评比活动,推动菊花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


31.jpeg


市级:小榄荼薇花制品加工技艺


小榄的荼薇古称荼蘼(或酴醿),小榄人栽植荼薇始于明嘉靖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乡民很早就懂得将荼薇花用作观赏、熏茶、酿酒、蒸露、制糖、入食乃至入药之用,烹饪时常以荼薇花瓣、荼薇酒、荼薇糖等作调料辅料,制作出来的糕点甜品或菜肴风味独特,满口溢香,深受群众喜爱,在乡间广为流传。其中,小榄荼薇酒、荼薇蛋卷、荼薇糖等制品更是中山的著名特产。


32.jpeg


市级:隆都九大簋传统烹饪技艺


当地百姓沿用我国古代将装盛食物器皿称之为“簋”的叫法,采用特定烧制的瓷质六角船碗作为喜庆宴席的装盛器皿,宴席的八菜一汤被称为“九大簋”。每到春节、三月三、四月八、中秋节等重要节令,以及生日、结婚、满月、入伙、开张等,沙溪村民都喜欢制作九大簋宴请亲朋好友。


33.jpeg


市级:酱油酿造技艺(中山酱油酿造技艺)


酱油酿造技艺包括选豆、浸豆、蒸豆、制曲、生晒(天然发酵)、复油、抽油、静置沉淀、煮制、灌装等十多个传统工序,所酿造的酱油酱香浓馥,鲜美爽口,风味独特,深受广大百姓喜爱。


34.jpeg


市级:黄圃传统民间食品制作技艺


黄圃镇传统民间食品制作技艺起源于民间,于民国初期形成特色,以传统技艺制作的关家尾头菜、咸酸菜、饼食、八珍甜醋、民间酿酒等传统食品深受本地居民和周边地区百姓的欢迎。


35.jpeg


市级:三乡茶果传统饮食习俗


三乡先民于北宋期间从福建一带移居中山,将闽南地区的咸茶饮食习俗带到三乡,同时,结合本地的实际,创制了极具地域特色的三乡茶果饮食习俗。其中,以三乡人在岁时节令食濑粉、蒸白水饺、蒸芋头糕、蒸萝卜糕和做豆捞最有代表性。


36.jpeg


市级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

(石岐外感茶制作技艺)


石岐外感茶制作技艺从清末创制出来之后,百年以来一直得到活态传承,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岭南地区著名的中草药品牌。石岐外感茶,是民间百姓根据我国《本草纲目拾遗》等古代医籍的记载,以岗梅、蒲桃、臭茉莉、露兜簕、铁包金五味岭南地区野生中草药为原料,经多个工序制成,疏风清热,解暑消食,专治外感发热、预防感冒等有较好疗效。此方仅微苦而兼甘凉,药性平和,在广东、广西,以及江浙一带也深受百姓信赖,在港澳地区以及海外多个国家地区也受到旅外乡亲的欢迎。


37.jpeg


后记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上一条记录:大讲堂走进象角,让法治精神根植侨乡大地下一条记录:百年侨团情不变,秘鲁中山会馆回“家”叙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