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老房子,见证了中山侨胞的抗战故事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04日 来源:中山归国华侨联合会
75年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
在这场英雄的战役中,英勇的中山侨胞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在中山,有这几个地方,它们记录了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白鸽队队部旧址
位于中山市南朗镇东桠村大同街2号。该宅建于1927年,为中西合璧的连体柱廊式碉楼。碉楼内设有“愿将此身长报国”展览,展示房主温守仪一家报效祖国的史迹,供游人参观学习。2020年,南朗镇进一步完善该遗址周边环境,在该宅后面设立党建阵地。
珠江纵队第一支队白鸽队队部旧址
该房屋主人温守仪早年赴美葛伦埠谋生,其为人忠厚仗义,热爱祖国,关怀桑梓,在当地华侨中享有威信,为葛伦埠的进步侨领。孙中山到美宣传革命时,他和好友郑占南受到感染,参加兴中会。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同月24日,美国葛伦华侨举行集会悼念,温守仪任追悼会主席。温先生因患病于1932年在澳门病逝。然而,他那赤子之心深深地影响着家人。
全国抗战爆发后,续弦陈雁群深明大义,不仅支持女儿温若萍、温建参加抗日游击队,自己也热心投入支持抗日行列中。
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建立后,东桠村既是五桂山游击根据地的前沿阵地,又是可靠的后方。温守仪的弟弟温炳伦(中共党员)是东桠乡的抗日民主乡乡长及交通站、情报联络站负责人。因此,该宅成为抗日游击队的联络点、交通站、税站和医疗站。陈雁群积极协助工作,被游击战士称为子弟兵的好妈妈。
位于白鸽队队部旧址的东桠村党建宣传栏
抗战时期,温守仪的四个子女,大女温惠琴、次女温若萍、三女温健、四子温大川都参与了抗日工作。二女婿梁其颖是中山游击队中队级政治干部。三女婿卢毅是东江纵队电台报务员,曾于2015年9月3 日代表华南游击队抗战老兵前往北京参加了抗战老兵方队受阅。
小儿子温大川,自幼受家庭影响,爱国爱乡,赴美后曾参加三藩市加省华侨民主青年团,先后创办三藩市华人歌舞组、华人歌舞团,以歌舞、电影宣传祖国,传播中华文化,在促进中美文化交流、让中华文化在华人社群中薪火相传,对中美、中加人民的友好发展等方面贡献良多。
温氏家族自觉肩负起维护和平的家国情怀,薪火相传,赤子丹心,日月可鉴!
黄健故居
位于中山市西区后山大街74号。该宅建于清末,为三开间的砖木结构传统中式两层楼房,由黄健长兄从秘鲁汇款回来建造的。
黄健故居
该宅主人黄健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大革命时期共青团中山组织的创建者之一,大革命失败后参与领导中山卖蔗埔起义,起义失败后被捕入狱,于广州起义期间被营救出狱,后辗转日本、上海、澳门等地坚持革命。
1934年底进入澳门濠江中学任教,翌年初接办该校。次年,妻子杜岚也来到澳门在该校任教。七七事变后,黄健坚持以学校为阵地,撒播抗日救亡运动种子,输送了不少爱国青年回内地投身抗日战场。黄健还把濠江中学改为免收学费的中学,使更多的苦难同胞的子女有就学的机会。
澳门濠江中学
抗战爆发后,黄健的弟弟黄鞅也积极投身抗日洪流,曾任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逸仙大队大队长,于抗击日伪十路围攻战斗中英勇牺牲。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上升起了五星红旗之后,与黄健并肩战斗的杜岚在濠江中学高挂起澳门地区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杨子江、杨奇旧居
位于中山市沙溪镇申明亭村亭际社大街5号。该宅由杨子江的祖父出洋打工汇款回来所建,砖木结构,二层两间连体青砖瓦房,至今保存完好。
2007年被中共中山市委核定公布为革命遗址并被定为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于2018年被沙溪镇委、镇政府定为沙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共中山县二区支部活动旧址(杨子江故居)
1938年9月,中共党员杨子江奉中共中山县委之命回二区建立组织,并在此宅召开了中共中山县二区支部成立会议。中山沦陷后,这位华侨子弟奉组织之命回乡通过统战关系组建了杨子江中队。
1942年,该中队与在石岐城区和一区、二区活动的黄石生中队和周增源中队合编为中山抗日游击大队二区中队。这支队伍活跃在中山的中心地带,牵制着驻县城的敌人,是中山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山抗日武装重要的一翼。杨子江先后任二区中队指导员,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珠江纵队第一支队政治部主任。
杨子江的弟弟杨奇于1940年在香港中国新闻学院毕业,同年参加全国文艺协会香港分会工作,皖南事变后,旋即离港到东江游击区,历任《新百姓报》编辑、《东江民报》主编、东江纵队机关报《前进队》社长。抗日战争结束,返香港创办《正报》,任社长,1947年初,协助乔冠华筹办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同年10月起任《华商报》经理、代总编辑。曾参与香港沦陷后虎穴抢救文化精英和解放战争时期秘密护送民主名流北上两大壮举。
1945年11月13日创办《正报》。图为创刊版
中共中山第五区区委活动遗址群
位于中山市三乡镇大布村,包括中共中山第五区区委活动旧址(大布小学)、郑少康故居、孙一之故居。
中共中山第五区区委活动大布村校前街1号大布学校。该校建于1934年,为该村华侨孙一之父子捐建,于1935年竣工,教学楼为两层楼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校门楼为石制四柱三开间牌坊,匾额“大布学校”四字为胡汉民于1935年冬题写。教学楼今已圮,牌坊仍在。抗日战争时期,大布学校是中共中山组织的活动基地。
中山第五区区委活动旧址
1935年,孙一之与该校教师郑少康参加了中国青年同盟,继而转为中共党员,翌年建立了中共大布乡支部。
1937年夏,中共党员梁奇达因被当局通缉,组织安排转移到该校任教并组建了中共中山县五区工作委员会。自此,党组织不断派党员在该校任教,抗日游击队的伤兵医疗站、交通站、情报战、粮站都分布在该村群众家里。大步村被誉为中山的“小延安”。
郑少康故居为中共中山本部县委交通联络站,位于大布村西安大街13号。郑少康的父亲和大哥早年赴南洋谋生,郑少康中师毕业后,先后在澳门濠江中学、大布小学任教,受到进步思想影响,于1936年参加中国抗日青年同盟,不久转为中共党员,曾先后任原中共中山县五区区委书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珠江纵队第二支队支队长。
郑少康的故居1939年至1943年,为中共中山县委、中山本部县委的交通联络站,郑少康兼任县委政治交通员,其二哥郑世雄、二嫂谭明是工作人员。母亲林宽积极支持儿子、儿媳妇工作,虽家境并不宽裕,但总是想方设法筹钱储粮解决来往人员的食宿。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建立后,此宅成为抗日部队的联络站。
孙一之故居位于大布村西安大街44号,建于20世纪初,石基础砖木结构。抗战期间,孙一之利用大布乡长身份掩护,将该宅作为中共组织活动点之一,并安插中共党员郑世雄、黄炳南担任大布乡乡警队正副队长,使大布的乡政权、武装均掌握在党组织手中。
孙一之故居
2008年,大布学校被中共中山市委公布为革命遗址,并定为市委党史教育基地。2019年,中山市三乡镇委、镇政府拨款对该遗址群进行修葺,将之打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遗址群于2020年6月已对外开放。
上一条记录:第五届华侨华人中山文学奖线上颁奖在中山市下一条记录:广东省侨联法顾委到中山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