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侨情动态 >> 正文  


【中山侨·世界桥】㉓梁华立的拳拳赤子心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24日 作者:欧阳小华 来源:huaxiamagazine

人的一生如同草木,经历枯与荣,生与灭。不过,有的人虽已逝,但从不真正远去,如澳洲华侨梁华立。


他,从民国走来,在澳洲圆梦,身在异乡,心向家乡。在他创业的地方,有当地政府颁发的无上荣誉;在他的家乡中山,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大街和公园。


1917年9月25日,梁华立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良都(今中山市南区)曹边村一个农民家庭。他出生的时代,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国民大觉醒,制度大转变,文明大转型。曾支持孙中山革命的梁云洲为儿子取名“华立”,就是寄望中国尽快立于强国之林。但那也是一个糟糕的时代: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帝制,引发军阀混战,民生社会大动荡。尽管“故乡香山县,是反对满清封建王朝和帝国主义统治压迫,闹革命、争自由而很有名气的一个地方。从出世到读书,故乡像是片动荡不安的大海”,但对于远离政治中心,偏于一隅的曹边村来说,除了民国初年的“男剪辫子,女放小脚”在乡村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之外,外面的纷纷扰扰,似乎与这里无关。


在梁华立出生几个月后,回乡探亲的父亲梁云洲又出国了。那个年代,出国不容易,在海上漂泊一个多月,才可以上岸。因此,被称为“金山伯”的华侨,一辈子难得回乡一两次,许多人返乡就是为娶妻生子。梁云洲也不例外。




“要嫁就嫁金山伯!”返乡的“金山伯”总是提着牛皮箱包,身光颈靓,是人们艳羡的对象,是有钱人的代名词。在珠三角,不断受到欧风美雨吹拂浸染的姑娘们最希望的就是嫁“金山伯”。


梁云洲早年出洋谋生,靠得一手好厨艺,挣了钱返乡娶妻生下了第一个儿子(即梁华立的大哥)后,又返回澳洲。他第二次回到曹边村,小儿子梁华立出生,在家乡停留了一年多的他又远涉重洋回澳洲。因为一家大小要靠梁云洲寄回的钱才能摆脱赤贫,过上富足的生活。有家国情怀的梁云洲再次回到澳洲后,开了间酒楼,赚了钱,还积极捐款支持孙中山革命。


时局动荡,梁云洲也有寄不了钱回乡的时候。幸亏梁云洲的妻子很勤劳,除了操持家务,还常下地劳动,希望省点钱把日子过好。梁华立的爷爷、奶奶虽年纪大了,但常与勤劳的儿媳“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那个时候没有时钟,村民习惯听着鸡鸣起床。“鸡鸣报时”是广大乡村生活的图景。但海外乡亲返乡带回来的“洋货”挂壁时钟改变了这一现象。挂壁时钟是实木做的外套,发条机芯,里面的钟摆左右摆动,每隔一个小时按时数“当当”地响起来。


梁华立的父亲第一次返乡就带回了这个会报时的时钟。每天早上六点,时钟一响,梁华立的母亲就叫他起床读书。父母把读书成材的希望寄托在这个小儿子身上。梁华立未满七岁就被送进村里的学校读书。


梁华立入读的学校叫曹边学校。据说,这所学校是香山县有史以来第一所由华侨捐款建起来的学校。是否属实,有待考证。学校是一座南洋式的建筑,如今是村委办公的地方。


学校每个教室的门前都有一块嵌有教室名字的石匾,以感恩为家乡作出贡献的海外乡亲。跨步入内,有一个天井,穿过天井是一个厅堂,上面挂着一块匾,上书“云洲纪念图书室”。可以想象,梁华立当年在这里读书,一眼看到写着父亲名字的牌匾,是何等的骄傲和自豪。老师授课内容除了政府规定内容之外,也有乡土教材,让学生对乡土文化资源了解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13 岁那年,梁华立高小毕业,并以优秀的成绩考入当时县里最好的一所学校中山县立乡村师范(以下简称中山师范)。中山师范有着辉煌悠久的历史,曾背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为广东省乡村培养了大批的优秀教师人才。


民国初创,孙中山有感于国家贫困落后,倡导教育为先,发出“师范宜急办!”的号召。于是,全国不少地方办起了师范学校。


1913年,香山先贤秦荣章先生奉国父孙中山意旨,创办了香山县立乡村师范学校,1925年孙中山去世后,更名为“中山县立乡村师范学校”,这是当时广东省屈指可数的师范名校,享有很高的社会声誉。


当年梁华立考上中山师范,希望毕业后回乡当一名老师,为家乡培育英才。但事与愿违,他接到父亲来信,要他出国留学,为将来接手生意做准备。


当年梁云洲返回澳洲悉尼后,发生了“党争诉讼”事件,令他心灰意冷,索性把酒楼关了,转而到昆士兰的滨海城市汤士威炉埠创设商铺。


据澳洲华侨研究专家粟明鲜提供的资料透露,梁云洲租赁该埠车打士滔路(Charters Towers Road)上的84号物业,开设了一间独自经营的杂货商铺,就以自己的名字作为店名,叫“梁云洲号”(J. Leung & Co.)。自此,他潜心经营,五年后其商铺的年营业额已经达到2000镑。他的转行和经营非常成功。随着其生意经营逐步稳定并有所发展,梁云洲开始考虑如何将生意传承给下一代。


1934年8月,梁华立从中山师范毕业后,他父亲便委托亲友把他送到香港,进入光大英语学校念书,重点提高英语能力。


1936年1月23日,梁华立以申请赴澳洲留学为由,抵达汤士威炉埠港口,旋即进入当地的“罗马学校”读书。同年,就读于中山的梁华立堂弟梁少鳣,在伯父梁云洲的帮助下也来到汤士威炉埠留学。


梁华立一边读书,一边跟父亲学做生意。“梁云洲须给予其子密集培训,让其熟悉该商行的进出货品的程序、结账、盘点和销售服务等各项环节。”


1939年2月23日,梁云洲搭乘“太平号”轮船离境赴港,回国探亲。从这时开始,在当地罗马学校已完成学业的梁华立正式接管父亲的店铺。而梁少鳣继续在罗马学校念书后考入昆士兰大学(Queensland University)。


梁华立接手“梁云洲号”后,不敢有丝毫偷懒,勤奋经营。聪敏的他仅仅用了1年时间就将梁云洲号商铺的营业额提升至3011镑,净利润为236镑,不负其父亲期望。


1941年,中国全面抗战进入第五个年头。同年12月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澳洲立即对日宣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盟国。昆士兰也因较靠近抵抗日军南侵的战场而聚集了大量美国和澳洲军队,对战时生活物资的需求为当地商业发展提供了动力,自然也为梁云洲号商行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战争时期,物资需求量大,梁华立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但需要大量资金采购物品。为此,他向父亲要钱,他以为父亲经商有道,应有很多积蓄。但他后来方知,自从国内抗战爆发后,远在异国他乡的侨胞为祖国救亡图存奔走呼号,他父亲也不例外,从来没有停止过捐款。父亲表示现在所剩无几,无能为力。梁华立只能“借力”,他决定与友人合作,合股开办了一间规模较大的商店“日升号”。


开业后,商店的生意如日东升,蒸蒸日上。可是,好景不长,他与合伙人产生严重意见分歧,合伙人不愿意拿出当时商定的三成利润来支持抗战。


梁华立想,生意做大做小,自己能当家做主才重要。一人一半的钱,就一人一半的话语权。两人商量后,好棸好散,友人让出股份,两人分道扬镳。梁华立平心静气总结教训,适时地重整策略,筹集资金,顶手友人股份,独自经营,将铺名定为Phillip Leung(菲立梁)。


独自经营后的一天,梁华立遇到一个商机,有个客户找上门来,是一张大订单,不过对方条件十分苛刻,要收到订购的货物四个月后才能结数,所以很多商家都不敢接单。梁华立认为,在战争时期,迟收贷款是很正常的事,虽风险大,但利润大,他决定放手搏一搏。幸运的是,梁华立搏赢了。于是,他果断地掏出全部积蓄收购了三间商铺,扩大经营,收获颇丰。值得一提的是,他经营商场有几个特点:一是价格比别人便宜些;二是食品方面的货物新鲜;三是信誉良好,有强大的供应商支持新产品。不到几年,Phillip Leung 这个名字誉满汤士埠。当地大公司经理、工厂老板都愿提供货物给他售卖,并提出优惠待遇。凡梁华立来取货,不论多少,均以三个月期限支付货款。梁华立看准时机,着手在汤士埠创设购物中心。经过几年后,分设连锁商场五间,其最大的一间面积有三英亩,最小的有两英亩,每个商场设有停车场,可停二三百辆,从早到晚前来采购的顾客络绎不绝,货如轮转。


尽管生意上轨道了,但梁华立仍然保持每天早上六点到公司上班的习惯。而事业成功的梁华立不忘社会责任。


“梁先生为人慷慨大方,经常解囊捐助许多善款给慈善机构,其中包括救世军基金会、潘多拉基金会、心脏基金会、昆士兰癌症基金会、生命线汤斯维尔肾脏基金会和大礁石仙境保护基金会等。”据澳大利亚当地媒体这样报道,“作为Phillip Leung(菲立梁)生命哲学中的核心价值是一个词⸺工作。梁先生荣获澳大利亚勋章,是应得的;他是一位自20世纪40年代初以来汤斯维尔最热爱工作和成绩卓越的商人。梁先生不单只是一位商人,事实上,是他具有对社区发展的眼光和承诺,而使他赢得了这个最新的荣誉!”


这个荣誉,指的1989年澳洲政府特颁“OAM”勋章给他,表彰他对当地经济建设的贡献和热心公益。



“其根纵远亦中华。”梁华立“念祖爱乡”的精神如同家乡处处可见的榕树一样根深叶茂。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梁华立就支援祖国抗战。


1978 年中国改革开放,阔别家乡40载的梁华立携妻带儿首次回乡。还未到村口,他远远就看见那棵大榕树,傲然屹立,像饱经风霜的老人,站在那里等着他们回家呢。梁华立站在树下凝思遐想,向妻子曹倩瑶、儿子梁国柱、女儿梁凤玉讲述家乡的百年历史,忆古思今,久久不愿离去。


“老屋依旧当年貌,此间已无少年衣。”村子里,他的祖居依然在。想当年,因为爷爷奶奶不愿离开本土,梁华立父子俩接力按月寄上“月规钱”奉养。眼前的袓居有血脉相连的亲人,有祖辈生活的足迹,有割舍不掉的乡情。


“华立,你终于回来啦!”闻声而至的童年玩伴一声招呼,让已经61岁的梁华立泪流满面。“回家”本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但在那个年代却变得无比沉重与艰辛。由于诸多原因,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才有机会返乡。但时间和距离并不能阻挡住亲情友情的维系。翌日一早,梁华立带着妻儿到梁氏祠堂祭祖,到妈祖庙、武侯殿拜神,这是他年少时常去的地方。


在回国前,梁华立曾听到不少老乡说,“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少侨屋乃至祠堂庙宇都被拆了。如今这些“旧物”都在眼前,他得知村委为了保护这些遗存竭尽心力。梁华立感动了,当即表态:“以后村里有什么困难,尽管出声。”其实,根本不用村委开口,梁华立见到坑坑洼洼的入村道路,就主动捐资把路铺好了,还把村子其他街道改建一新,将明渠改为暗渠,捐建牌坊两座,开辟村内花园,建肉菜市场,建幼儿园,还定出每年扶贫助学基金……


“对家乡的福利事业,梁华立不是一次捐了钱就算,而是时时挂在心上,有什么困难,总是当仁不让。”谈到华侨梁华立的捐助,村书记梁志国最为动容:“改革开放后,中山市提出可‘工业立市’,而曹边村偏于一隅,招商引资难度很大。梁华立得知实情后,二话没说,为村子‘筑巢引凤’,他斥资巨捐建了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两栋工业大楼,每年租金收益全部作为村里经费,从而为村子的集体经济开创了新局面。”梁华立的捐赠,不局限于他出生的家乡,南区医院、良都中学都留下他捐赠的芳名。一笔笔巨额的捐赠,倾注着梁华立的赤子情深。村中父老乡亲不忘梁华立的恩泽,将一条大街命名为“华立大街”,将一座公园命名为“华立公园”。


梁华立善举,乡亲们交口称赞:“您是村子捐款最多的华侨,多保重身体,多回家乡看看啊!”他听了,谦和地说:“我不过是先侨们的接力人而已。贡献家乡,无上光荣,死可瞑目矣。”1999年6月18日,梁华立溘然长逝,终年81岁。


当他去世的消息传到家乡,乡亲们感到很悲痛。曹边村村委会、侨联会联合在村中的广场举行了“梁华立乡贤追悼会”,全体村民都参加了。时任村委会主任的梁文聪在致悼辞中说:“乡贤梁华立先生,生前总是惦记家乡的一草一木,他虽然人在澳洲,但魂在故土,永远没有离开我们!”


滔滔不绝的北溪水,绵延起伏的后门山,故园的父老乡亲,皆呜咽叹惜,共同缅怀梁华立这位乡贤:力助家园贡献多,功成名就又亲和。树高千尺不离土,一剪乡愁一首歌。


上一条记录:【中山侨·世界桥】㉒石门谢氏五朵金花下一条记录:【中山侨·世界桥】㉔漫画大师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