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侨情动态 >> 正文  


【中山侨·世界桥】⑩最亮的古镇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04日  来源:huaxiamagazine

文|李春雷(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全国的乡镇数以万计,绝大多数千百岁,于是便常常以古镇自许,但直接以古镇命名者,只有一个。这,就是孙中山先生故乡——中山市的古镇镇。

微信图片_20230506154638.jpg


中国灯都——古镇


古镇镇,听起来怪怪的,是吗?是!

更怪怪的是,古镇镇,“古”吗?否!

据古镇70岁的土著居民区炳文介绍,古镇作为一个乡镇级别的基层政府建制,历史尚浅。

《古镇镇志》记载:此地宋代之前是海中孤岛,属朝廷重犯流放之地;明代陆地渐生,始有村落;清乾隆之后,形成三个自然村,分别是海洲村、古镇村和曹步村。

一片小小渔村,何以自称古镇?有人说建村时古姓和镇姓居多,但区区300年历史,家谱族谱俱在,根本没有这两个姓氏。另言建村时,某人祖上来自内地某古镇,便以此命名。总之,云里雾里、莫衷一是。长期以来,这三个小村分属不同辖区,互不联系,甚至语言也互不相通。直到1963年,为了统一管理,上级政府才将其整合一体,成立古镇人民公社。

这一年,可视为古镇镇元年。

彼时的古镇,被称为中山市的“西伯利亚”。的确,这里处于中山市最西部的西江拐弯处的犄角地带,对面就是江门市地界,却又无桥可渡。不啻说,这里是全市最偏僻、最贫困的角落,他们只能按照国家计划种植甘蔗、养蚕和养鱼。蔗田、鱼塘和蚕房之间,点缀着一棵棵荔枝、桂圆树。虽然有糖有鱼,有蚕有果,却没有大米、没有蔬菜、没有油盐,更没有余钱。据区炳文讲,他当时是生产队队长,浑身力气,却吃不饱饭,经常偷偷地划船到对面的江门地界,用土产换大米。

是什么改变了这片土地的命运?肯定是改革开放。

但改革开放只是一个宏观政策,普惠全国。对于古镇镇来说,还需要寻找自己的路。

整个20世纪80年代,古镇镇一直在寻找。最早的寻找,和全国各地一样,就是上马乡镇企业,如小型五金厂、化工厂、家具厂等。

1983年,镇上一个名为袁达光的推销员到香港探亲,看到一盏玻璃罩壁灯,十分惊异。他的生活里只有传统的电灯:一个灯泡、一根灯绳。难道这就是洋气?这就是现代化?他的心底立时燃起一片亮灿灿的光。于是,他用80港币买回两盏灯。回家后,他开始琢磨仿造。说起来,也简单,设计一个造型,把玻璃切割,然后粘接,再加上弯管和托座,好比灯笼原理。只是灯笼用纸糊,而灯罩是玻璃。

别看这一点点进步,却是不小的发明。

当他把发明公开时,立时闪亮了古镇的眼睛。在此基础上,他们从顺德市买来螺丝和电线,从中山市购进玻璃和弯管,试制1000个样品,向“北方”的广州人推销。

说起北方,真是奇巧。

国人传统的南北方概念是秦岭淮河一线,但北方人心中的南方是长江之南。而江南的江浙一带相对于岭南,则是北方。即使是岭南人,也分南北。南国如广州,相比较于中山、珠海、香港和澳门,又是北方。所以,对于古镇人来说,广州人也是“北方佬”。

果然,北方佬惊诧了。灯光可以这样漂亮,生活原来如此浪漫。

一时间,古镇之灯,给北方大地带来煌煌光明。

但过程和结果,并不如意。凡有利可图,则万人跟进。北方众生,最精明者莫若温州。于是,温州人蜂拥而上,开始了风风火火的造灯运动。短短几年,便占领了国内外市场。还有顺德、东莞等地,也纷纷跟上。其规模,均超过古镇。最悲催的是,为了生存,古镇的灯饰产品还需长途运输到温州,借助当地市场销售。

第一个燃灯者,却成了黑暗中的孤独客。

我采访时,遇到古镇文化专家李启志。1991年,他从暨南大学新闻系毕业,分配至此。那时,这里只有一条街、一个商店和一家书店。商店以出售农具为主,书店的商品只相当于他个人的藏书。

小镇,在寻觅中迷失了、落伍了。怎么办?

他们不甘心。于是,再次出发,寻找自己。

他们进一步从香港取经,从法国取经,从意大利取经,在造型上、质量上精益求精,向灯饰的更高端挺进。

所幸,这条路,选对了。

人类社会,沉沉默默却又轰轰烈烈地前行着,从低端到高尖,从粗糙到精细,从单调到纷繁。市场,更是潮起潮落、大浪淘沙、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终于,他们等来机会,那便是1999年秋季的广交会。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房地产市场的兴起,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更加提升,而市场上假货横行,怨声载道。灯饰市场同样如此,劣质、单调的产品已经严重败坏了国人的审美胃口。

古镇人瞄准这个时机,决定在这20世纪的最后一个秋天里举办首届古镇灯饰博览会,邀请参加广交会之后的中外客商们前来参观。因此,他们诚意满满,租下豪华客车,提供免费住宿,恳请贵客莅临。

于是,来自国内外的数千客商,集体前往古镇。

当走进现场的时候,众多疲惫的眼睛,像接通电源的灯泡,遽然明亮。造型时尚、制作精良、亦真亦幻,如入梦乡。哇,这才是美丽的灯、梦幻的灯、真正的灯!

可以说,1999年正是古镇辉煌重生之元年。

古镇之灯,照亮世界。一呼百千应,订单如飘雪。

一时间,小镇上家家开门做灯,外地人纷纷前来打工。

从此之后,小镇的路再没有走偏,而是继续沿着质量大道,走世界融合之路,把意大利、英国、美国、日本、法国等国灯艺全部吸收过来,进行提升,致力于研发、生产世界最华丽的灯饰。过去的甘蔗、鱼塘、蚕房、芒果、荔枝都不见了,只有灯、灯、灯!压抑了几百年的梦想,像是遇到氧气的火星,一下子腾起了冲天的灿烂。

小小古镇,短短几年内,便积聚30万人,形成3000多家灯饰企业和一条丰满的销售链条,占领了60%的国内外市场,成为不折不扣的世界灯都。

这中间,蜕变最美者,是区炳文。

他创办华艺集团,聘请国内外顶尖设计师,从吸顶灯开始,设计和制造出了数千种华美灯饰。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他的产品一举占领鸟巢、水立方等至高点,成为中国灯饰的传奇。

最可惜者,是发明者袁达光。他半途而废,改行他业。

历史就是这样,先行者往往未必先达。就像陈胜吴广起义,成功者却是项羽,而最终的胜利者又是刘邦。

古镇人经过十多年打拼,终于把温州挤下擂台。

于是,古镇内外,遍地富豪。

而古镇,也成为一个完全现代化的城市。其体量和财富规模远远超过了北方大多数县城和不少地市级城市。不说别的,一座小镇上竟然拥有十多家五星级宾馆。北方的非省会城市鲜有如此。

还有,国外数十个国家的灯饰销售商在这里常设办事处。街头上和小区里,处处可见黄头发、蓝眼睛的国际销售员。

我约见了区炳文。他生于1952年,身材健壮,早已退出董事长之位。他说,辛苦了大半辈子,要好好享受一下。他原本是一个沉稳之人,只是因为贫穷才绝处求生,一旦成功便又回归稳重。

在一幢大楼里,我还采访了一个青年人。他生于湖南,大学毕业后在古镇做灯饰贸易,走过许多国家。他深知,世界各个民族各色人种,虽然地域不一、文化不一、信仰不一,但审美大致统一,那就是:光明、美丽且浪漫。由此,他诞生了一个巨大的野心,投资3000万,租下一座大楼,决心打造一个最高端的灯饰产品创新孵化谷,引领世界潮流。

小伙子只有35岁左右,看似成熟,却仍青春。

古镇的街头,熙熙攘攘,形形色色,完全是一个纷繁且冲动的生态,像暮春,似仲夏,到处是鲜花盛开和滴青流翠。

哦,这座城市,不,这个小镇,正值青春,正值少年。

而少年,便无限希望、无所不能,一切皆有可能!

李启志曾任镇文化站站长,卸任后与中山大学联办社区学院,从多方面培训居民。他说,古镇正在国际化,要有一个世界名镇的样子。

我约见袁达光,却正值他外出。他现在是古镇名人,到处被邀请咨询。

我不知道他会向别人提供什么样的咨询,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总之,都是财富,都是学费,都是营养。

小镇,尖锐且多元,既沉稳又有野心,既成熟又青涩,就像榕树,一边落黄叶,一边冒新芽,但总体是在成长,成长为一株蓊蓊郁郁的大树。

晚上,我住宿在古镇一座高楼的顶层。俯视一城灯火,满目异彩纷呈。

这一切,是古代?是现代?是梦幻?是神话?

是现实!

是真实!

哦,古镇的今天,今天的古镇。



上一条记录: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 习近平向全下一条记录:侨界大讲堂开讲啦!送法东区,厚植法治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