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侨·世界桥】③中山华侨史:从苦难到光荣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20日 作者:徐文泽(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会长、广东开放大学教授) 来源:《华夏》
中山华侨史是一部中山华侨从苦难到光荣的人生奋斗史,他们因民族苦难而移居海外,也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光荣和自豪。
中山市古代称“香山”,1152年(即宋绍兴二十二年),分置香山县,属广州,元代属广州路,明清代属广州府。香山建县于1152年10月14日,这一史料最早见于李心传所编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二十二年九月)丙午升广州香山镇为县,从本路诸司请也。”清乾隆年间学者毕沅编撰的《续资治通鉴》也有相同的记载。
香山县早在南宋时期已有乡人移居海外,历经宋、元、明三代,海外经商、务工及谋生的乡人越来越多。到了清代,随着东西方交往日益频繁,民间往来日趋活跃,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一批又一批中山乡人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成家立业,探求他们各自的理想生活,遂使中山成为著名侨乡和商旅要津。八百多年的中山建制史,也是八百多年乡人移居海外史;一部中山政治经济社会兴衰史、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山华侨生活命运史。祖国和家乡的前途命运如影随形,深刻地影响了海外乡人的苦难与光荣。南宋至清朝中叶,长达数百年的香山乡人移民史,距今天时代久远,可供研究的具体文献资料局限较大,但也可以从历代人文的文献记载中看到当时的乡人侨居状况,以及他们往返家乡的情况。
在清中叶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山乡人侨居海外主要出于四种情况:一是乡人为了探求财富,远赴重洋,寻求更好的发展机遇;二是投亲靠友到海外谋生;三是官宦和富裕子弟到国外求学而留在国外;四是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需要大量廉价的劳动苦力,于是大量中山乡人通过合法或非法渠道被“卖猪仔”到国外做苦力,这批人有的在非人的境遇中劳动过度致死,而能够侥幸存活下来的劳工也成了旅外中山华侨中底层的人。
自从清代开放海禁以来,中山华侨中社会上层的精英分子始终是较早睁眼看世界的先知先觉的群体。他们在闯荡生活中也较早掌握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为祖国和家乡作出积极贡献。近代大批中山乡人通过留学,学习西方文化科技,最早接受西方现代教育观念。据统计,从1872年夏到1875年秋,清朝政府共选派四批共计120名留美幼童,来自广东的有84名,其中香山籍的有39名,占了三分之一。旅居美国的容闳在《西学东渐记》中详细叙述了清代官派留学历史过程。香山华侨马玉山主张“实业救国”“商业救国”,在香港开设马玉山糖果饼干总公司,在广州开设分公司,从美国购买新式机器,成立规模较大的工厂。香山籍企业家对中国现代工商业和中国现代大众文化的贡献,影响较大的应该是“四大百货公司”:1900年马应彪创立的“先施”,蔡兴、蔡昌创办的“大新”;1907年郭乐、郭泉创办的“永安”,刘锡基、李敏周等创办的“新新”。香山商人在经营百货公司的同时,还开办旅馆、舞厅、酒楼等,最早将西方工业时代的大众文化引进中国。香山人还开办保险公司、银行等其他企业。郭乐、郭泉兄弟于1921年在上海创办永安纺织公司,引进当时西方先进的工业设备和管理模式。
香山人的杰出代表较早介绍、宣传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出生于香山雍陌村的郑观应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他不仅经商办企业,参与西方在华企业经营管理,还结合中国现实著书立说,较早介绍西方现代国家经济、政治、法律、教育等方面的制度,明确地提倡兴办近代民族工商业,表达了他运用“商战”富国强兵等思想。
一代伟人孙中山观察世界现代化潮流之后,先是回国上书当权者,提倡改革中国政治经济制度,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在上书得不到重视的情况下,他明确提出要推翻封建帝制,建立现代民主共和国,并矢志不移,一生致力于推动中国近代化的民族、民主革命。他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结合现代民主革命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形成了“孙文学说”。
苏曼殊出生于日本横滨,父亲苏杰生早期从事进出口贸易。苏曼殊在近代小说、诗歌、绘画、杂文和翻译等文艺领域,都表现了非凡的才华。尤其是在小说领域,他成为中国近代文学“鸳鸯蝴蝶派”的创始人。现收集到他的诗歌作品110多首,多为爱情诗,其次是咏禅诗,还有一些赞颂革命仁人志士和咏怀的诗篇。他的小说作品共有6篇,其中完整的有《断鸿零雁记》《绛纱记》《焚剑记》《碎簪记》和《非梦记》,所著集结成《苏曼殊全集》。他还翻译过《悲惨世界》《拜伦诗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来,随着祖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中山华侨充分利用他们旅居海外的各种优势资源,同家乡亲人心连心,大力推动家乡建设,为祖国和家乡经济、教育、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迈出了更大的步伐,祖国的日益强大成为中山华侨在异国他乡奋斗进取的强大靠山。从此,中山华侨史揭开了侨民生活光荣史的崭新一页。
上一条记录:中山召开全市干部大会,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下一条记录:侨乡文化进校园,他们畅谈家风家教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