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韵南粤·文化兴城侨村行】北台村:阡陌闾巷聚英雄 百年侨房诉衷肠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15日 来源:中山归国华侨联合会
夏日远去,清秋将至。行走在中山市南区街道北台村,大雨和烈日交替,驱散了些许暑气。静谧的村道上,三五名顽童踩踏着路边的积水,欢快声似惊醒了酣睡中的百岁侨房。揉揉惺忪的睡眼,伴着北台涌悦耳动听的流水声,扯开低沉的嗓音,向不断造访的游人讲述起百年间“愿以寸心寄华夏,且将岁月赠山河”的华侨故事。
北台村牌坊。记者 缪晓剑 摄
北台往事
现存旧建筑200多座
北台村是中山市著名侨乡,杨著昆、杨广达和杨广开早年赴欧美经商,事业有成后不忘家乡,被称为“北台杨氏爱乡三杰”;杨著昆、杨仙逸、杨添霭祖孙三代情系乡土,弘扬爱国好家风;在孙中山护法运动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涌现出杨仙逸、杨官宇、杨孟东等一批出色军航人员,成就了北台村的一大美名——“中国空军之乡”。
北台村历史悠久、人物众多,也给世人留下众多璀璨厚重的人文历史资源。如祠堂庙宇、名人故居、古树古木等,其中杨仙逸祖屋、杨官宇故居、康真君庙等文物古迹均为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村内的旧民居主要为砖瓦结构,亦有民国时期中西合璧风格的侨房、碉楼,现存旧建筑200多座。
侨村寻迹
百年祖屋成为瞭望历史的窗口
沿着整洁的村道,行至著昆街39-41号,站在齐肩的白色围墙外向内望去,一座掩映在重重绿影后的始建于清朝末年的广府民居映入眼帘。这里便是“中国空军之父”杨仙逸的祖居,由其父——檀香山著名爱国侨商杨著昆兴建。房子坐西北向东南,青砖墙,硬山顶,砖木结构,灰塑彩画依稀可见,具有典型的清末香山民居建筑风貌。
位于北台村著昆街的杨仙逸祖居。记者 缪晓剑 摄
穿过布满青苔的小径,推开古朴的木门,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偌大的屋内几乎没什么摆设,但房间方正、开阔的布局,仍能显示出当年的大家气派。大堂右手边摆放的神台是用来供奉门官的,根据流经村庄的北溪流向,村民一律将其设在了相应的方位,寓意顺水顺财,平安顺遂,这也是北台村中特有的风俗。
2004年,中山市政府出资重修此屋,2009年,这里被列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屋内陈列有各类史料和图片,百年旧宅被赋予全新使命,成为瞭望历史的窗口。
建筑、路名皆彰显先进文化思潮
从杨仙逸祖居前行不到500米,是被孙中山誉为“军航先驱”的杨官宇故居(著昆大街28号)。1921年,杨官宇随杨仙逸到美国图强飞机公司飞行组学习飞行技术。1928年冬,杨官宇和张惠长发起飞行全国活动,历时38天,安全飞行过5600公里,成为名副其实的“飞将军”。1931年春,杨官宇返粤任广东航空学校校长,为这段璀璨人生,留下新的注解。
村民在介绍杨官宇故居。记者 缪晓剑 摄
杨官宇故居坐东北向西南,建筑整体色调呈米黄色,一楼右侧为凹门廊,门口上挂有“杨官宇故居”匾额。二楼有前廊,正面墙上的门窗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即左右各1个木门和铁窗,女儿墙上有倒心形和涡卷状灰塑装饰。隔着低矮的院墙,探身向院中张望,发现仍有人居住,至于是杨氏族人还是临时看护的外来人家,却不得而知。
用石板铺就的北台村共和街。记者 缪晓剑 摄
穿过绿影婆娑的著昆街,眼前是一条蜿蜒的石板路,经过连日几场大雨的冲刷,凹凸不平的石板显得格外洁净。从长期研究村中侨史的刘伯口中,我们得知此街名为“共和街”,略显破败却难掩昔日风华的二层侨房,与百年前的水车馆、庙宇共同立在街头,如同三位耄耋老人,在风雨飘摇的岁月中铸就了一身风骨。
“这条石板路的历史也超过百年了,是杨著昆当年捐款修建的。”刘伯说,这些石板据说是从国外运回来的,曾在村里引起轰动。但相比石板,同行的暨南大学华侨史研究专家张应龙对“共和街”的名字更为感兴趣:“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民主共和、自由博爱的思想就在香山这个地方扎下了根,很多城市道路也因此将路名改成了人民路、中山路、民权路、民主路等,但村庄小道取名共和街倒是首次见。”他认为,这充分说明了北台村对先进思潮具有强大的接受度和包容度。
侨乡人物
祖孙三代忠烈爱国情系乡土
杨仙逸之父杨著昆,是檀香山知名的华侨之一。他不仅乐善好施,还积极追随孙中山闹革命,于1894年底参加兴中会,在经济上给予孙中山大力支持。1910年,年近半百的杨著昆鼓励儿子杨仙逸投身祖国的民主革命大业,并一起参加中国同盟会。1913年,杨著昆积极响应孙中山号召,曾同其他华侨集资在檀香山创建“中华飞船公司”,多次帮助孙中山筹饷,带头和发动侨胞捐献。为表彰其对革命的贡献,孙中山曾以陆海军大元帅名义给他颁发奖章、奖牌。为纪念其功德,村民也把村中一主要街道命名为“著昆街”。
杨仙逸家族照片。记者 缪晓剑 摄
在父亲的影响下,杨仙逸为响应孙中山“航空救国”的号召,进入纽约迦弥斯航空大学精研飞机制造与驾驶技术,获万国飞行会水陆飞行执照,1916年左右,在夏威夷创办“图强飞机公司”。不久,杨仙逸受孙中山电召回国,出任“援闽粤军飞机队”总指挥,率飞机队轰炸叛军莫荣新部,立下卓越功劳。1922年,他前往日本、美国等地向华侨募捐,共购回飞机12架(其中4架为父亲杨著昆所捐),组建了中国第一支空军队伍,被誉为“中国空军之父”。
1923年7月,杨仙逸带领航空局试制成中国自行设计生产的第一架军用飞机,用孙中山夫人宋庆龄英文名“乐士文”命名,宋庆龄亲自上机试飞。为表彰杨仙逸的功绩,孙中山亲笔题赠“志在冲天”横幅予杨仙逸,如今这幅字就悬挂在杨仙逸祖居中。
杨仙逸祖居内的杨仙逸生平展览。记者 缪晓剑 摄
同一年,杨仙逸不幸在梅湖河面工程船上检查水雷时因遭遇爆炸而牺牲,年仅32岁。后孙中山授意烈士夫人程度纯回乡创办学校以志先烈,策励后人。程度纯强忍悲痛积极奔走筹办,杨著昆也从檀香山汇款2万元资助,于1925年在石岐南门杨家祠办起杨仙逸学校,1935年又在石岐西林山扩办仙逸中学,解放后更名为石岐中学。
为完成母亲程度纯恢复仙逸中学的遗愿,儿子杨添霭回到了家乡中山,人们惊讶于他虽生长在海外却仍能用一口纯正的家乡话交谈,足可见他对家乡的热爱。
矗立在杨仙逸中学校园的杨仙逸铜像。杨仙逸中学供图
在各方努力下,1981年10月,仙逸中学得以复名。杨添霭数次捐赠教学设备,不惜将美国产业变卖,捐资100多万元兴建以母亲名字命名的科学馆。他还倡建奖学金,将孙文中路一间祖屋拆建为一座大楼,以出租部分收益作为奖教奖学基金。
三代人的“接力跑”书写了一段传奇,家乡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杨氏一门忠烈爱国、情系乡土的动人故事。
“空军之乡”孕育10多位军航人员
在村中闲逛,几乎每走一段路,便能看到一座空军祖屋,它们如同散落在古村中的明珠,静待有缘人的到访。
在刘伯的讲述中,我们轻拂去历史的尘埃,将明珠串珠成链,竟发现这片并不太起眼的小村庄中,走出了12位空军,其中有10位姓杨。
除了世人较为熟悉的杨仙逸、杨官宇外,北台村还有不少热血青年积极参加空军,跟随孙中山革命,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中国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史迪威将军的副官的杨孟东曾帮助宋庆龄的“保盟”组织,多次把救灾物资医药军需品等机智地运往延安。又如杨仙逸堂弟杨华焯,在运载部队物资飞越驼峰路线时不幸牺牲;杨仙逸亲侄儿杨添森从美国回国参加护法运动、参加空军队,在执行任务时遇难于潮州山。加上杨标、杨捞、杨耀森、杨金海、刘照培等飞行员,北台村获得了“空军之乡”的美誉。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赠送的歼5战机,静静地驻守在杨仙逸中学校园内。杨仙逸中学供图
人生有年轮,小村有节奏。百年前的传奇今又道来,仍能沸腾众人的热血。如今,这片英雄的土地,正大力挖掘打造名人文化品牌,放大名人文化基因,塑造独特的空军主题文化特质,一个独特魅力的新北台即将呼之欲出。
侨村活化
探索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
打造有人情味、有乡情的“重生”之地
行走在北台村,不时能偶遇几间经过改造的老侨房,或雅致、或文艺、或清幽,不断吸引着游人的到来。是谁赋予这些百年侨房新生,是什么驱使他们为侨房的活化不停奔走?我们试图从“弃”创意设计园和燕河居中寻找答案。
著昆街14-16号,是“弃”创意设计园的所在地,侨房兼具中式雕栏画栋趟栊门和西式廊柱拱券,是岭南民居与西洋建筑的完美结合。设计园的主人刘君杰是一名“80后”本土设计师,土生土长的北台人,这座侨房则是他堂伯公刘引大的故居。刘引大一家新中国成立前去了旧金山,留下来的房子曾做私人医馆、解放军驻地、出租屋,之后就一直丢空,盗贼不时光顾,屏风、家具几乎被洗劫一空。2019年,刘君杰把这间建成于1930年的老侨房改成了工作室,取名为“弃”。
“这个工作室的LOGO你可以看成‘弃’,也可以看成‘云开’,云开是我太公的名字。其实我想表达的是侨房的两种状态,中山有很多侨房看起来像被主人弃置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说不定哪一天它就会被人重新启用,修葺一新,守得云开见月明。”刘君杰在尽可能修旧如旧,不破坏传统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美学的前提下,给予老侨房更多现代的实用功能。他的“弃”创意设计园作为中山文化推广及创意设计展示平台,会不定期举办各种展览和文化创意交流活动,探索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让更多的市民爱上老侨房,留住中山本土文化的根。
位于北台村凤鸣街的燕河居由一栋三层的老侨房改成而成。记者 缪晓剑 摄
行至北台村凤鸣街,在花团锦簇、绿植环绕的街角,一眼便能瞧见燕河居的身影。燕河居所在的三层碉楼,是北台村老华侨杨金伦的旧居。乍看,它和其他侨房差别不大,典型的中西合璧设计;传统的“竹简式”结构,门面不大,但纵深狭长。碉楼的顶部依稀可见“1934”字样,大抵是这栋楼的建造时间。
燕河居的主人黄柳燕是广西人,懂得茶道与花艺,多年前随台湾籍丈夫来中山创业,儿女们逐渐长大后萌生了开工作室的想法。然而走访了许多村落,都未能找到心中的那片“桃花源”。听闻北台村有人正在寻觅活化保护祖屋的有缘人,她于是来到这里,但见屋后青山为屏,路的尽头便是田园,她的脚便再也挪不动了。
北台村的碉楼。记者 缪晓剑 摄
与杨氏旧居一起租下改造的,还有隔壁的5间侨房,因长年无人打理,房间内部早已破败不堪,黄柳燕说,光是清理工作就做了半年。秉承着修旧如旧的理念,改造后的侨房仍保留着时代的特色,内部的装饰风格亦与之相呼应,成为了花香繁绕的人文角落,供游人品茶、插花,领略侨房之美。
燕河居开放的第二年,杨金伦的女儿曾回来过,站在碉楼顶层,看到旧宅被赋予了新生,她感动得直落泪:“真没想到我们还有机会在爸爸曾经住过的地方吃饭喝茶。”这一幕深深触动了黄柳燕的心,她立志要将这里营造成一个有人情味、有乡情的“重生”之地。
张应龙教授说,对于侨房活化的意义,这里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保育和改造,它更像是一根乡情的纽带,将海内外同胞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
受黄柳燕这位爱花之人的影响,村中的妇女们也渐渐爱上了种花,前屋后院总有花草点缀。张应龙教授对此颇有感触:“以前我去美国芝加哥一位华侨家中探访,他带我参观了一排当地的房子,他告诉我,门口种花的是外国人,没有种的都是中国人。”张应龙认为,这种区别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生活观念,如今村民在黄柳燕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作出的点滴改变,就是树立农村新风尚的重要表现。
侨村新颜
以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打造有故事有乡愁的空军特色精品示范村
燕河居对面是一座精致的小花园,一场大雨过后,各色鲜花显得愈加娇艳,轻轻拭去一片花瓣上的雨滴,黄柳燕想起了燕河居刚开放时的情景:“当时有人想拍碉楼的全景,可惜手机镜头不够广,想后退一些拍,结果路边全是半人高的杂草,退无可退。”
近两年,在村委与燕河居的相互配合下,由村委对街边的荒地进行改造,并提供花种,燕河居负责打理,一片繁花似锦的小花园就此成形,成为村民和游客休憩、拍照的好地方。
逸境小筑。记者 缪晓剑 摄
除了通过打造“四小园”等举措改善村中环境,北台村近年来也一直致力于引入文创产业,包括“逸境小筑”“燕河居”“弃”创意设计园、抱朴书院、黄记别苑等,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如今正在建设中的北台印象文创项目,是今年的重点项目之一,目前该项目已引入艺术工作室、餐饮、音乐、画廊等机构,项目周边也计划打造民宿、书房,即将形成一条丰富的文旅产业链。”北台村有关负责人杨灿明说,今年村里还将推进21个项目,如自然教育基地的引进、美食街改造、文化广场改造等,进一步改善乡村风貌,打响侨村品牌。
北台村供销社被改造成“北台印象”艺术空间。记者 缪晓剑 摄
迈入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正扬帆远航。杨灿明表示,在全市的整体规划下,北台村将以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依托杨仙逸祖屋、杨官宇故居、詹园、凤鸣杨公祠、林炳光祖居等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遗存,继承和弘扬爱国爱乡之情,打造成有故事有乡愁新的空军特色精品示范村,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特色文化圈的打造,推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上一条记录:喜迎中秋 共叙乡情——大涌镇举行内地港澳下一条记录:东凤镇开展走访重点港澳资企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