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侨情动态 >> 正文  


市侨联开了场“诸葛会”,想做好这件事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06日  来源:中山归国华侨联合会

“文化兴城”大文章中,“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如何厚植“侨”精神、做活“侨”文章,打造中山独树一帜的华侨文化?4月2日,中山市侨联、中山市侨史学会请来中山的侨史专家、民俗学者,召开了一场华侨文化与文化兴城的“诸葛会”,求计问策。


市政协专职常委胡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匡和平,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郭昉凌,广东开放大学博士徐文泽,市香山智库研究院院长项俊波,电子科大中山学院教授阮波、副教授王力,中山历史民俗学者邱建球、冯东航,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孙幸,中山日报记者廖薇等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并纷纷建言献策。


DSC_0404.JPG


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专家们怎么说?


DSC_0574.JPG

胡波

华侨文化大有可为,要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精品意识、平台意识“三种意识”。在助力人文湾区建设、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助力“文化兴城”、助力乡村振兴、助力文旅融合“五个助力”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强华侨文化和侨乡文化研究的力度、活化的速度、联系的密度、传播的维度、培育的深度和定位的高度“六个度”。


DSC_0427.JPG

匡和平

要发挥多方面的主体合力的作用,才能够保证华侨的文化和权益,构建有力的文化共同体。要致力于挖掘强化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内生动力,打造整合性的文化,以制度优势推动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


DSC_0463.JPG

郭昉凌

华侨文化应该成为中山文旅最具活力的增长点,要大力推动华侨文化遗产的保育和活化,讲好中山华侨故事、拓宽展示渠道,打造有影响的“侨文化+”品牌。 


DSC_0448.JPG

徐文泽

弘扬华侨文化精神,助力中山城市现代化发展。在中国革命、建设各个时期的华侨对中山作出了贡献,形成中山特有的文化。中山华侨文化富有区域特色,内容丰富,爱国爱乡、敢为天下先是主要的精神内核。


DSC_0505.JPG

阮波

要形成研究平台,如举办研讨活动、座谈会、报告会;要参与国家级的华人华侨活动,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华人华侨合作体系;要促进华侨华人研究的成果转化,把华侨文化的研究与中山的文化旅游等产业以及乡村振兴等最大程度地结合起来,华侨华人研究要常态化、基层化与品牌化。


DSC_0533.JPG

项俊波

中山华侨的人、事、物非常丰富,但碎片化严重。要解放思想、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加强与珠海江门等侨乡的联系,一起搭建平台;要引导年轻人讲华侨文化 ,多做贡献 ;要在教育和精神建设上下功夫,建立博物馆,举办纪念活动等。


DSC_0535.JPG

王力

建议围绕相关元素进行二次创作,衍生文创产品。主要宗旨就是挖掘和传承本土文化,可以结合艺术教学,带领学生到侨村、侨街、侨房采风,挖掘有价值的文化内容,用各种方法记录和再创造,也可以对旧村落进行微改造。


DSC_0480.JPG

邱建球

在侨房保育方面:街区是了解中山的重要窗口。有的村镇政府不知道如何保护建筑物,政府要掌握主动权,有力地介入,在规划前期介入,不能放任自由、不能光靠民间力量。

在华侨情怀方面:华侨对中山贡献很大,不能忽略华侨对家乡建设的重要性,中山能成为“四小虎”,侨胞乡亲功不可没。


DSC_0517.JPG

孙幸

有三件事迫在眉睫:

一是修撰侨乡史,侨乡史是一个很重要的载体,是对过去的总结,用于维系新时代华人华侨及其后代;

二是侨乡保护发展的立法,中山已经有了地方的立法权,可以在地方性的侨乡文化建筑保护方面深入探讨;

三是侨乡建筑的保护,通过影像、文字把它保留下来。


DSC_0476.JPG

冯东航

建筑物应该是华侨在家乡留下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印记,侨房、碉楼、学校、公园等。还有电影文化,在中山华侨文化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把建筑物与人串联起来,形成侨乡文化的旅游线路。


DSC_0559.JPG

廖薇

可以与一些专业的文化机构合作,把侨房故事串联成线,成为线路之后就可以开发“走读中山的研学活动”,除了去挖掘它的历史之外,还要有建筑的实体历史过程,重要物证,关键人的口述历史,都要做深入采集。


DSC_0545.JPG

寇海洋

要加大力度建设一批社区型博物馆,探索建设归侨侨眷博物馆,中山很多镇街社区都有华侨历史文化资源,应该加大侨史馆的建设力度,调动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建设社区性博物馆。


党组成员、副主席杨彪主持会议。市侨联党组书记、主席刘志巍,党组成员、副主席梁冬晓参与会议。


上一条记录:一文读懂!无症状感染者和确诊病例有什么不下一条记录:携手同行,守望相助,一封来自香港的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