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韵南粤•文化兴城侨村行 >> 正文 |
虎逊村:侨心侨力鼓起了振兴的“虎”劲|风韵南粤·文化兴城侨村行⑦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31日 来源:中山归国华侨联合会
码头山下环村绕,虎逊悠悠入画来。在中山市沙溪镇东部,有一处依山傍水的虎逊村,是拥有700多年历史的老村落。据村史记载,虎逊村最早可追溯到南宋宝祐年间,高氏一族迁至香山县,并在此建村。
兼容并包,岐江水见证了向外闯世界的老虎逊人,也记录了从外乡来此奋斗的新虎逊人——在户籍人口不到4000人的虎逊村,在港澳台、海外拥有超过3500名乡亲同胞,吸纳了超过4000名外来人口,是中山岐江河畔典型的侨村。
虎逊村村貌。南方+ 叶志文 拍摄
继往开来,虎逊之景日新月异。在虎逊村开了快6年餐馆的肖靖海,常常接待从港澳回家的乡亲,最常听到的议论,便是村里的哪个巷又铺了新路、哪条路又安了路灯……走在虎逊村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工业园、写字楼、美食街随处可见,历经沧桑的水井、凉亭、颐老院风采依旧——它们凝结着代代虎逊村本土村民奋斗的汗水,印证着港澳及海外乡亲几十年来深沉的桑梓情怀。
据统计,虎逊村走出了萧顺轩、高亮原、王立文、林慧馨等数十位知名侨领,其中不乏为海外中山同乡会的会长。在这个侨领辈出的乡村,凝结了历代华侨华人的博爱情怀。
山水环抱四村聚,虎逊八景远流长
时间拨回70年前——1953年,石门、大石兜、秀山(旧称“秀美园”)、沙平四个自然村组成虎逊乡,四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自然村首次以“虎逊”之名组成一个社区。名义上,“虎逊村”只存在了70年,但“虎逊”一名却源远流长——“虎逊”二字取自村西北部大石兜小组的虎逊岩,这里可以称得上是虎逊村的起源地。
这个村名,与村民口中一段传说相关。
相传在明代时,山上有只猛虎经常骚扰村庄,甚至食人和牲畜。有一位名为元默的老僧人在山中石洞遇见猛虎,他喝住并告诉猛虎在山中修行,猛虎竟温顺地退去。后来,僧人在石洞颂经,年久日深,将猛虎感悟。虎伏于门外作领悟状,后来虎逊去,此处便被后人称为虎逊岩。
早在明清时期,虎逊岩就已是香山地区的著名景点,内部的浴鸢池、仙人掌、驯虎洞、狮子门、蟾蜍石、三杯盏、晒经台、驻马埔曾有“虎逊岩八景”的美誉。时过境迁,见证虎逊村百年变迁的虎逊岩,美景逐渐凋敝。改革开放后,虎逊村华侨华人热心捐资,与村里合力将景区重新修缮,新建多座亭台。
大石兜小组高元帅庙。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如今,虎逊岩观音庙成为中山市知名的名胜古迹之一,也是沙溪镇的首个国家AA级景区。站在山下,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刻有“虎逊岩”三字的牌坊。牌坊两侧的对联写着“驯虎高僧留胜迹,香烟灵气结慈云”,简单十四字,道出了“虎逊”二字背后的传说。虎逊岩上还有座高元帅庙,相传高元帅是在人间送子赐福的天神,每年农历五月初二为其诞辰。因此,每到这天,虎逊村的华侨华人都会不远千里归来,在村内齐聚一堂。
虎逊岩牌坊。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改革开放以来,走出去的虎逊华侨情牵故土,通过源源不断的资金等资源支持,让虎逊村迅速积累起服装、家具等制造业基础,并在近年向商贸、餐饮等产业转型。在专业镇经济崛起时期,虎逊村走出了大唐红木家具市场、隆都家私城等多个以红木产业为代表的工业园区,建设了西南物流园,孕育了典型的专业镇经济结构,是沙溪镇最具代表的红木产业集聚地之一。到2022年,虎逊村集体总收入已达3460万元,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卫生村”“中山市宜居示范村庄”等。当前,围绕“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虎逊村正谋划转型,大力发展文旅产业,着手打造特色餐饮美食街。
家家户户有侨汇,“以侨引侨”建家乡
起始于虎逊岩的虎逊村,不只有奇幻的传说,还有港澳乡亲和海外同胞思乡恋乡的故事。近现代的虎逊,走出了一批有声望的侨领,他们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也是推动虎逊村飞速发展的中坚力量。据不完全统计,从虎逊村走出的侨领,数量不低于30名,近年来单就萧姓侨领就已达十余名。
“我们这里以前被叫做沙溪的‘西伯利亚’。”虎逊村民王健洪说。改革开放前,虎逊村内道路较少,且很多是断头路,交通极为不便。此外,早期的虎逊村各类基础设施均不完善,村民的生活条件亟待提高。
这一局面,很大程度上被一位位返乡的侨领扭转了过来。
1948年,美国旧金山侨领萧广昆捐资在岐江南岸兴建一座歇脚的茶亭,并修筑了茶亭至南区恒美地区的石板路。此后,王中汉、王立文、王冠川、萧顺轩、林攀桂、黄关钿、林慧馨等大批侨领,陆续加入到捐建的队伍中,为虎逊村建起了全新的公路、学校、卫生站、敬老院、制衣厂等一批公共设施。香港乡亲高亮原更是被乡亲们称为“慈善使者”,虎逊村如今的10项省级侨捐项目中,有5项署有他的名字。
大石兜小组高亮原康乐馆。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大量的侨捐项目及物资,近乎全覆盖了虎逊村的全部生活生产所需。其中,新石门小组在上世纪60、70年代成为了中山市内收到侨汇最多的村之一,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侨汇。目前,虎逊村村内的省级侨捐项目数,已位居沙溪镇之首。
有的侨领虽然个人捐资汇款不算最多,却备受今天虎逊村人的推崇,例如香港乡亲高冠廉。
早年前往香港打拼的高冠廉,靠经营塑料厂起家。上世纪八十年代,看到家乡的发展仍未有明显起色,高冠廉决心回乡。他先是出资出力为家乡的河涌修建水渠、为整条石板街铺上水泥,又叫上了另一位香港乡亲高德,两人一起为全村接通了电线。
侨捐项目大石兜幼儿园。南方+ 叶志文 拍摄
高德回乡后,高冠廉继续折返香港,发动更多同胞为家乡捐资。村里很快就凑齐了一笔钱,建起了大石兜小学。
但是建了学校,还需要请教师、发工资,这笔钱村里又负担不起。于是,高冠廉再次发动香港乡亲捐资,新建了一栋名为“大石兜学原楼”的工业楼,通过物业出租,虎逊村得以拿出足够的费用为学校聘请教师。
后来,高冠廉、王中汉等多位侨领“以侨引侨”,联系大批虎逊的华侨华人帮助家乡兴建了卫生医疗服务所、敬老院等一批公共设施,虎逊村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因为有高冠廉这个人,才有后续的更多人。”虎逊村村民雷卓凡这样评价。
新石门颐康院。南方+ 叶志文 拍摄
除了直接参与家乡建设的侨领,虎逊村还走出了一批在行业领域内有突出贡献的同胞,如旅美的水利专家刘耀中、定居加拿大电气专家高观志、材料工程专家高冠勋等。
过去“浸咸水”的虎逊后生,成为了今日虎逊村的荣耀。
新侨回乡创业热,古村祖宅焕新生
“我们希望通过‘工改’,把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做上去。”虎逊村党委书记王健行介绍。萧顺轩捐赠的“萧顺轩工业楼”,如今是大唐红木公司的生产园区,其物业租金是村集体的一笔主要的收入。而100多亩土地的使用效率并不高,虎逊村计划通过全中山都在推进的“工改”,对这一园区进行升级改造,在提高土地容积率的同时,引入更多环保、高科技产业企业。
秀山小组。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与此同时,虎逊村好山好水的优势,在中山城区一带逐渐凸显,餐饮文旅产业发展势头正盛。王健行介绍,虎逊村正有意打造美丽乡村,大力发展餐饮文旅。例如村里的高佬海鲜洒楼、荔苑隆都菜馆等餐馆被各大媒体报道“出圈”;秀山小组内的门楼、道路等新设施已经建好,随处可见统一的“秀山”元素的视觉设计;村内的美食街已初具规模,其中不乏返乡创业的港澳和海外乡亲。
秀山小组的石板街。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一些老侨领至今还参与着家乡的公益事务,例如澳门乡亲萧顺轩坚持每年为村中考上大学的孩子提供一笔助学金,王立文在每年的敬老节都会为村中长者发放红包等等。
前几年从澳门回乡的肖润昇,将自家在秀山的屋子改造成了私房菜馆,并把澳门菜与隆都菜的特点相结合。“家乡的环境越来越好了,这里熟人也多,就回来干了。”穿着厨师围裙的肖润昇沏着茶,怡然地谈着自己的创业感受:“自家的屋子也不需要考虑店铺租金成本,这生意做起来还是挺不错的。”
海哥家私房菜馆。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在肖润昇的菜馆隔壁,是最近刚刚获评广东省“美丽庭院示范户”的“海哥家”私房菜馆,其同样是对自家屋舍进行了改造。走进庭院仿佛置身于热带森林,视野范围几乎被绿植包裹,水池、木梯、楼阁等要素,在几十平方米的空间中尽数呈现。
“来的大多数熟客,一天能挣三四千元,我也不做什么推广,只是顺其自然。”“海哥”肖靖海对于餐饮创业的“随性”,与隔壁的肖润昇如出一辙。在家门口做了5年多私房菜,他几乎每个月都能接待一批从港澳或是国外回乡的同村人。“我太常听到他们聊虎逊的变化了。比如今天这里修了新路,明天那里又装了路灯。”肖靖海说。
虎逊村位置。朱晓宇 制图
上一条记录:康公宝诞聚侨胞,微光成炬建虎逊下一条记录:张国雄:保护华侨思乡恋乡载体,激活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