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韵南粤•文化兴城侨村行 >> 正文 |
【风韵南粤•文化兴城侨村行】崖口村:桃源依旧在 鹭舞禾田间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12日 来源:中山归国华侨联合会
崖口村2公里长的华山围东堤,面朝珠江口,是看海、观日出的绝佳位置。秋日清晨,站在这里远眺海天交接处,一抹红日喷薄而出,白鹭嬉戏觅食,渔民出海捕鱼的小船掠过,海面泛起道道涟漪……这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定格在摄影发烧友的镜头里。傍晚时分,生猛的海鲜、飘香的煲仔饭,为燕石围海鲜街带来熙熙攘攘的车流、人流。
山海相依,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崖口村,不仅是乡村振兴中的“网红村”,它也是孙中山先生外婆的家乡,村民多年坚持集体劳动……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印记,低调、务实的崖口人很少提及,但从庄严的祠堂、青砖灰瓦的街巷、褪色的飘色头牌、斑驳的时代标语,一点点拼凑出时代的记忆。
崖口村航拍图。村庄被禾田包围着。记者 余兆宇
· 崖口往事 ·
中山人从崖口走向世界
崖口村属南朗街道管辖的行政村,位于中山市东南部,紧挨珠江口伶仃洋,与孙中山故居所在的翠亨村毗邻。1912年5月27日,孙中山先生卸任临时大总统后返乡,就是从崖口村登岸的。为什么回乡首站选择崖口村?这就不得不细述孙中山先生与崖口村渊源。
崖口村风貌。记者 余兆宇
“孙家原本很穷的,后来孙眉去檀香山谋生发迹,娶了我们崖口村一个郎中的女儿。”说起孙中山家族与崖口的故事,崖口村党委书记谭锦鹍娓娓道来。崖口村是孙中山的外婆家,1871年兄长孙眉跟随崖口村的舅舅赴檀香山谋生,改变了孙家的境况,也改变了孙中山的命运。孙家兄弟俩远赴国外,留守的胞姐孙妙茜嫁给了崖口村的杨紫辉。有了这层关系,孙中山回乡之行选择崖口登岸就显得合理。1912年5月27日八九点,孙中山携秘书宋霭龄,两女孙娫、孙婉及随从乘船离开澳门,约一小时后在崖口村上岸。他先在崖口拜会了已归乡养老的舅舅和姐姐家人,然后返回阔别十七年的翠亨村。
首届广东省“有为杯”报告文学奖获得者程明盛,在其新作《出伶仃洋:崖口村人文镜像》中,详细描述了孙中山这段在崖口的经历。可惜的是,孙中山在崖口村并没有留下影像资料,只有历史记载的只字片语。作者在书中描述,他曾尝试寻找孙中山在崖口登岸的五级石码头、停留过的立泉祖祠,均无功而返。
“中山人走向世界,孙中山先生是南朗的一个代表人物。他之所以能走出去,背后离不开华侨的支持。”孙中山与崖口的浓厚情谊,近代史学者、中山市政协专职常委胡波有这样的解读。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孙中山先生能成就伟业,哥哥孙眉以及崖口那批到海外创业的华侨帮他打下坚实的基础。没有这批华侨走向世界,也就没有孙中山后来开眼看世界的机会。
“观沧海之阔,穷天地之想”。华侨不仅为家乡带来了洋味、海味,还让孙中山这样的有志青年走向世界,接受了西方的教育,开阔心胸和眼界。“当年的华侨怀揣强烈信念走出去:他们不满足个人现状、家庭的现状,希望得到改变。孙中山先生通过改变个人家庭生活的现状,从而实现中国社会的改变。”胡波认为,孙中山先生把海外新思想带回家乡,提升了整个家乡人民的精神面貌,这种积极的精神面貌感染了无数国人,他们从中萌发改变中国的决心,这是华侨发挥的关键作用。
“如果说华侨是开风气之先,那么孙中山先生是领风气之先。孙中山先生接受规范的西方教育,他的思想和理念,改变侨界,提升了侨界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认识。”胡波说,当年追随孙中山先生的华侨后来回国,为家乡中山的建设做了杰出的贡献。中山有几任县长,都是华侨。“所以,南朗崖口是中山人走向世界,甚至是中国人走向世界重要的起点。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华侨,让香山甚至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崖口是一个典型的侨乡,同时它也是中国近代社会革命文化的孕育和发源地之一。过去我们在这些方面重视和发掘得不够。”胡波说。
· 侨村寻迹 ·
陆雁群碉楼与崖口华侨
在崖口村中心健身广场附近,村民热心带路,毫不费力就找到了位于路边的陆雁群碉楼,它被列入了“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这座碉楼外形与常见的四角高状方柱体不同,它呈狭长的长方体形态,占地面积53平方米,高4层,外墙为青砖墙。一棵小榕树贴着外墙钻进排水管,根部曾被清理,但仍余一截树头在楼顶肆意生长着。
陆雁群(利孝和夫人)碉楼。记者 余兆宇
对于珠三角地区80后群体来说,提起陆雁群可能会陌生,但如果叫她“利孝和夫人”,那就变得耳熟能详了。每届香港东华三院慈善筹款晚会现场,利孝和夫人都以发髻高耸、身穿旗袍标志性造型出场,永远坐在第一排的C位。
利孝和夫人有香江第一名媛之称。据2005年出版的《崖口村志》记载:陆雁群,陆家村人(崖口自然村之一),父亲陆文兰是殷商。雁群从小在香港圣斯蒂芬女子学校就读,1945年考入美国米露士女子大学修读商业管理学学士课程。期间,曾参加水仙花皇后竞选夺冠。1949年,陆雁群与利孝和在香港结婚。利孝和在20世纪60年代出任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崖口人看TVB的节目有着不一样的情感,因为是“本村人的电视台”。20世纪90年代,陆雁群热心参与公益活动,每年香港最大的慈善机构东华三院的免费医疗服务捐款计划“爱心满东华”慈善筹款活动,都少不了她的热心赞助。1998年,陆雁群不仅参与香港无线电视台慈善筹款晚会,还慷慨解囊,出钱出力,资助祖国三江水患同胞,体现对同胞和祖国的爱心。
陆雁群及其家族在香港发迹史,是崖口人向海而生的命运缩影。据《崖口村志》记载:2005年,全村户籍人口1048户,其中农业896户,非农业152户。户籍居民3364人,其中农业3112人,非农业252人。海外华侨1865人,港澳台同胞2864人,是旅居海外人口众多的侨乡。崖口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当年共有4729人,比户籍居民多1365人,多出约41%。
“我们家族,除了我们两兄弟、我爸、我奶奶,其余的亲戚都在国外。近几年,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不少华侨纷纷回来,没有再出去国外了。”谭锦鹍说,村里的环境舒服,城市物价又不高,乡亲民风淳朴,不少华侨回流落叶归根。“你在村里走走就知道,很少出租屋,都是村民自住。”
会堂凝聚侨情留存时代印记
崖口篮球场边有一座人字形顶的礼堂,地面前低后高,一排排整齐的木凳呈阶梯状分布,这一幕场景瞬间把人拉回20世纪80年代。
1983年,崖口会堂落成。彬叔清楚记得,会堂落成仪式当天,也是崖口飘色巡游中断30年后恢复之日。翻看《崖口村资料汇编》图片可见,飘色队伍从村口涌向会堂,道路还是泥路,路的两边是禾田和鱼塘。39年过去了,会堂经历过一次大修,前后左右空旷的空间也建满了房子,会堂仍是村中规模最大的建筑。
崖口会堂。记者 余兆宇
在那个资金、物资匮乏的年代,规模如此大的会堂,是怎样集资兴建起来的?答案刻在会堂前的碑记上。碑记记录了788个捐赠者的名字,详细标出捐赠的数额。其中,港澳同胞323人捐赠30.2万港元,内地465人捐赠10940元人民币。
“当时物资短缺,有了钱,也不一定能买到建设需要的材料。”谭锦鹍介绍说,崖口以物换物的方式,从港澳获得紧俏物资,再交换建筑材料。特别是崖口争取当年“厂社挂钩”的中山粤中船厂支持,获得了不少紧俏的木材和大型钢材、钢板。通过这种集腋成裘的方式,崖口人建成一座引以为傲的建筑。时至今日,崖口会堂仍是集体所有制的标志,千名村民大会的举办地址,继续见证着崖口历史。
崖口飘色成维系乡谊的纽带
崖口飘色传承基地设在崖口会堂,我们登上会堂舞台才发现,飘色展览馆就在舞台上。一个小小的展览馆,通过实物陈列、场景再现、多媒体、体验互动等现代化手段,浓缩了崖口飘色文化300多年历史。
每年崖口飘色巡游,都会看到那幅绝美的画面,一大片绿意盎然的稻田间,一支色彩绚丽、玲珑飘逸的崖口飘色队伍穿行其中。今年77岁的谭浩彬,是崖口飘色的第四代值理,大家亲切地称呼为彬叔。他作为非遗传承人,管理着与崖口飘色相关的各种事务。彬叔每天到会堂上班,走进舞台一角的办公室,打开展馆大门,迎接参观游客。
展馆中,有一幅珍贵飘色头牌“藏品”:由孙中山姐姐孙妙茜在民国初年刺绣而成。近观,头牌的正面绣有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头像,两侧绣着孙中山先生著名的遗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展馆大门脚边的一排展柜,存放着一些年代更为久远的头牌、罗伞、彩旗等飘色道具,隔着透明玻璃可见一面彩旗绣有“光绪九年蒲月吉旦”字样。彬叔说,“还有比这更早的,同治年间的。”
专家组成员胡波在崖口飘色展览馆里参观。记者 余兆宇
“秋千色”是崖口飘色独有的特色。位于下方的小演员称为“色脚”,在上的称为“色芯”。出巡表演时“色脚”“色芯”不固定在“色梗”上,随秋千上下飘动,演出效果飘逸灵动。“弟弟小时候做过‘色芯’,我只做过‘色脚’和‘文巡’。”崖口村干部谭锦艳告诉记者,为了培养青少年对飘色传承的兴趣,每年暑假崖口村会堂都会响起“咚咚呛,咚咚咚咚呛”的喜庆锣鼓声,暑期醒狮培训班招揽学徒开班授课。
玲珑飘逸、秋千灵动的飘色,不仅是崖口的文化符号,也是维系乡谊的纽带。“每年五月初六那天,海外乡亲都会集中回来看飘色,回来的人甚至比过年的时候还要多。”彬叔说,先是五月初五“大王诞”当天,崖口各村各自进行飘色巡游;五月初六,8个自然村的巡游队伍集中巡游争奇斗艳,头牌、罗伞、彩旗等精美粤绣道具尽出。这项民俗活动已成为崖口村的节日,吸引海外华侨乡亲在固定时间相聚,传承习俗一解乡愁。
· 侨村新貌 ·
崖口解锁“美食流量密码”
“走!去崖口吃煲仔饭去。”不知何时,中山人对崖口美食的牵挂,从云吞、海鲜变成了煲仔饭,后续还继续上新,集装箱小食街正在崛起。崖口村似乎一直在解锁“美食流量密码”,吸引游客、食客络绎不绝。
“改革开放以后,崖口把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自然资源成为一笔财富。”胡波认为,崖口村的发展路径非常务实。根据本地的特色经济和自然环境,充分发挥2000亩稻田、5000亩淡水鱼塘和20000亩围垦的优势,因地制宜搞发展。不仅村集体经济获得收益,村民生活富足,还带动南朗街道,甚至整个中山的休闲经济发展。“崖口村历任的领导者,守住生态田园,守住乡村文化的传承,也守护了村民的精神家园。同时,还能做到‘守正创新’,在发展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胡波说。
煲仔饭的迅速走红,离不开谭锦鹍在微信朋友圈、抖音上的推波助澜。在他策划之下,新网红集装箱小食街也渐成气候。海怡路饮食一条街,一排黄、蓝、红、白各色集装箱小店分布在停车位和人行道之间,背靠一片翠绿的稻田,风景怡人。“游客在店里买小吃、饮品,坐下来望着稻田发呆,可以消磨一天的时间。”谭锦鹍介绍说,目前集装箱小吃店已有10家,还有8家正在招投标。这条小食街的经营主打文艺范的轻餐饮和接地气的本土农产品,例如:煎堆、茶果、海鲜干货、腊味、手工艺品等。游客可以一边观赏稻田景观,一边喝着咖啡奶茶、品尝崖口特色小吃。
游客们在稻田边休闲。记者 余兆宇
住民宿看最美丽乡村
站在集装箱小食街,谭锦鹍指着对面稻田中央的一块空地说,“我们希望在那里规划一片高端民宿群,打造民宿文化村是崖口未来的目标。”针对民宿的档次定位,他也有了明确的思路。“新开发的民宿必须是高端的,对标莫干山的标准打造,这将决定整个崖口民宿的未来的档次和格调,否则就会变成农家乐风格。”谭锦鹍解释,外来经营者需要向村民租房子,往高端方向打造,10年、20年租期届满后,村民就能拥有一幢格调不错的高端民宿,既可继续经营,又可以租出去获得丰厚的租金。
崖口正在完善集装箱一条街。记者 余兆宇
在崖口,现已有5家民宿进驻,钟栾滔创办的“禾舍书屋民宿”是其中之一。中午时分,坐在民宿一楼大厅通透的落地玻璃窗前,钟栾滔讲述他来崖口村创业的故事。2020年,钟栾滔和太太带孩子到孙中山故居和中山影视城游玩,网上搜索附近亲子游项目,找到了崖口村。那一次与崖口绿意盎然的稻田相遇,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家以前也种田,后来被政府征收,现在广州再也找不到像崖口这样成片稻田,找不到这样宁静舒服的地方了。”来自广州天河的钟栾滔为了心中的稻田情结,在崖口开了一家稻田民宿。761平方米的空间,他布局了8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最大限度框进了崖口村的稻田美景。
走进景观最好的晚禾房,拉开三面落地玻璃窗的窗帘,只见湛蓝的天空下,绿油油的稻田间,成群的白鹭在空中盘旋,让人沉醉在“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诗句里。
上一条记录:【风韵南粤•文化兴城侨村行】翠亨村:世界下一条记录:【风韵南粤•文化兴城侨村行】左步村: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