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韵南粤•文化兴城侨村行 >> 正文 |
【风韵南粤·文化兴城侨村行】曹边村:侨韵犹存世 遗珍绽芳华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25日 来源:中山归国华侨联合会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根据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与市政府工作报告工作部署,为“文化兴城”注入侨的神韵根魂,广东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山市归国华侨联合会联合火炬开发区管委会、南区街道办事处、南朗街道办事处、中山日报社、广东省《华夏》杂志,组织开展“风韵南粤·文化兴城侨村行”大型人文采访活动。
组建华侨历史文化专家学者、专业媒体采编人员、各级侨联组织干部组成的工作组,通过深入采访、挖掘侨村故事,铸炼“爱国爱乡、敢为人先、博爱包容、踔厉奋斗”的中山“侨魂”,向海内外广泛宣传弘扬中山华侨精神,为“共建中山人的精神家园”注入侨的基因,为文化兴城提供精神支撑、厚植人文底蕴。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刊登“侨村行”系列文章。
——注:标题引用诗句的原作者为欧阳小华
立秋后的一场阵雨,把南区曹边村清洗得格外洁净,站立在曹边的华立大街,青砖灰雕的侨房群眉清目秀,屹立群中的碉楼庄严静默,后山郁郁葱葱环抱着村落,这个经常出现在朋友圈、小红书上的侨乡,仍然保存着古朴的容颜。“曹边村人杰地灵,历史上诞生过‘两进士一状元’,这在中山其他古村都是绝无仅有的。”去年刚刚派驻曹边的北溪社区党委第一书记吴军委整天都泡在村子里,对曹边的历史如数家珍。“但说起曹边的特色,那还是‘侨’味,曹边村户籍人口五百多人,但是海外乡亲就有3000多人,华侨捐建的曹边学校,四大四小碉楼,还有随处可见的侨房,都书写了曹边的文化底色。”
侨村寻迹
模仿西方城镇布局
“遗世碉楼矗龙头,曹西山水绕村流。侨立校园情未老,板石巷道远深悠。踱步环村半日旧,远方赤子念悠悠。如伞老榕遮古道,丹青妙笔绘春妙。”一首欧阳小华作的七律描绘出曹边村的人文风貌,曹边学校、武侯殿、天后宫,水车馆,状元牌匾、青砖大屋,石板街,龙井泉等,形成一幅立体的艺术长卷,使这里的风光尤为独特。2017年,曹边入选国家住建部等五部委公布的“美丽乡村示范村”,是中山保存最好的古村落之一。
▲一栋老侨房装饰精美的屋檐
沿着村中整洁的柏油路一直走,道路宽敞,车辆通行自如,民居排列整齐,“能在百年前就设计成这样宽阔的街道,是非常难得的”,同行的暨南大学华侨史研究专家张应龙认为,中国的传统村落没有特意的布局,往往是随形就势,民居之间的公共空间也会显得逼仄。但这里不但道路宽敞,还通过各种拐角位或房屋角度差异,营造出一个个公共空间,有绿化也有休憩处,应该多少借鉴了西方城镇格局。吴军委说,百年来,村中基础设施多得侨胞出力,铺桥修路,许多街道都是以华侨的名字命名,华侨们关于乡村建设方面的理念也影响了家乡的建设。近些年来,曹边村从未停止人居环境整治工程,除了修复历史建筑外,还改造村道与绿道,利用村子旧有规划格局,兴建休闲设施和景观,方有如今模样。
遗世碉楼屹立村头
在曹边村村头,一座半截炮楼(又称鸭礅炮楼、鸭礅碉楼)静静矗立在荒草丛中,它像一位历史学家在述说着曹边近百年历史的沧桑。如今炮楼顶部已残缺,在距离古炮楼不远处有一人高的环形座椅,这是曹边村经过准确测量确定的位置:人们坐在座椅中间,恰好可与身后的古炮楼合影,是“黄金打卡点”。
▲这座圆形的炮楼是曹边村的标志性建筑
标识牌上一段关于炮楼的文字介绍把人带回了过去:上个世纪20年代,从曹边村走出去在异国发迹的“金山客”,或满载而归,或把常年的辛劳兑成侨汇寄往家里,但那时军阀割据、盗匪猖獗,为了维护自身及乡村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华侨将自己的房屋建筑成兼具战斗功能的碉楼,整个村庄的众多碉楼形成一个严密的安全网,使盗贼无从下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百姓过着平安幸福的日子。原来的炮楼好像已失去它存在的价值,1958年,在“超英赶美”的豪迈口号中,村民决定将其拆除利用其钢铁部分服务社会主义建设,怎知建筑实在太坚固,以人工拆除根本不可能,用尽九牛二虎之力后,无奈之余只有望楼兴叹,留下成为历史的宝贵见证。
英国运回“红毛泥”建造现代学校
沿着村中道路行至大榕树,便可见一座来曹边的游客都会打卡的建筑——曹边学校。这座建成于1929年的两层建筑,是典型的中西合璧设计风格,楼顶立面中央有一座小亭,小亭下方是黄底黑字的“曹边学校”四字,尽管难免岁月侵蚀,外立面有些斑驳,但结构完好。阳光洒在天井中,两侧的楼梯和二楼的环形长廊也十分敞亮,与欧美大型房舍或教堂一样,学校四壁有一道道细长形多格窗户,可以保障日常采光。每间教室门侧都悬挂着纪念碑式的教室名字,如“官招教室”“业荣教室”“瑞荣教室”“锦伦教室”。
▲曹边学校旧址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官招、业荣、锦伦都是学校捐赠者的名字”,吴军委介绍说,1929年,在澳洲耕耘发迹的“金山客”衣锦还乡,梁官招作为“带头大哥”,业荣、瑞荣、锦伦、锦荣紧随其后,筹款二万二千五百银元,建造曹边学校,开创中山华侨捐建现代学校的先河。“从选址、规划到兴建一手包办。为了确保工程质量,他们专门从英国进口了‘红毛泥’(水泥)和钢筋,以真正的现代标准建造校舍。”澳洲华侨梁维汉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曹边学校虽未臻现代化水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实为学生学习之好场所,为培育学生遍布五大洲,澳美加都有学业出色,科技人员医生,殷商巨贾不胜枚举,不辜负办学者的期望。”果不其然,曹边近现代出过10名校长。1998年,曹边小学并入北台小学,但书香依然氤氲,历经百年建筑依然完好。
曹边学校门前的篮球场不但是旧时操场,也是村中集会的广场,村中老人树下闲坐聊天,大榕树是他们的共同记忆。时光回溯,比他们更早的一代人,没有曹边学校的哺育,却也在大榕树下成长,然后义无反顾远赴重洋,最终成为曹边学校的建设者。
侨乡人物
华侨父子接力反哺家乡
从清末起,曹边人便已开始出洋,足迹遍布加拿大维多利亚、古巴哈瓦那、秘鲁利马、夏威夷檀香山、斐济、墨尔本和悉尼。据村史记载,早在光绪年间,村民梁坤和和梁惠明等人就已扎根于澳洲新南威尔士的一些城市。民国期间,梁锦纶、梁业荣和梁官招等人从澳洲归来,在香港悦昌隆金山庄、上海四大百货和香山县参议局等处供职,均有成就。20世纪80年代后,曹边的海外华侨更是争先投资,反哺家乡,梁华立就是其中一位。
梁华立(1918—1999),曾为澳大利亚昆士兰省汤士威卢埠首富,他从父亲——爱国商人梁云洲手中接过商铺后经营有方,成了当地民众交口称赞的风云人物,1982年获英女王颁授OAM衔(用来表彰对国家或人类做出卓越贡献和突出服务的澳大利亚公民),以其名字命名的青年创业基金,使无数青年企业家获益。梁家父子以他们的努力赢得了澳洲社会的尊重,也为华人做出了榜样。
▲曹边村的华侨文化展览室
吴军委说,如今的曹边村处处都可见到这位心系桑梓的华侨留下的印记。“位于村头树立的牌坊是1987梁华立捐资专门打造的村中入口标志建筑。屋顶形状象征着家,为我们遮风挡雨,左右两侧的帽檐,寓意着归乡路,牌坊上写着‘饮水思源’;牌坊外的三层楼厂房和位于曹边学校旁的厂房也是他那时捐资建设的,为了给村里出租物业,增加村集体收入;除此之外,他还捐资建设了村内主要的干道——华立大街,为家乡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直至现在,曹边华侨们依然延续着不忘桑梓,叶落归根的情怀,大力支持曹边村打造侨胞之家,推动曹边村积极实施老侨房改造保护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建设村内绿道、公园、图书室、商业街、武侯庙文化广场等项目,进一步盘活丰富的古侨房、碉楼等历史资源,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侨村活化
星星点灯盘活文化资源
不疾不徐引入文化产业
行走在曹边村,村中随处可见“中西混搭”的侨房,2020年开始营业的“左琴右茶”,是一座精心修复过的老侨房,这是兼有茶室、琴室的文化场所。三年前,来自福建的古琴老师郑老师和来自山东的茶艺师萱萱租下了曹边华立大街1号侨房,一番修葺打理,破旧的老宅逐渐眉目清晰,露出精美的灰雕纹饰。推开窗户,侨房外高大的台湾相思木枝叶伸展,与古屋相映成趣。这里也成为二人的工作室,平时教授琴艺和茶艺。
走进郑强的小院中,精心打理的花草环绕院落,屋檐的灰雕保存完整,屋内厅堂之上,屋主留下的欧美风景画依然笔触清晰。“这是一座非常典型的侨乡民宅,窗户之上半圆形的浮雕加上厅堂内描绘欧美风景的绘画,都可以体现侨乡人的审美观念,把东西方的文化融在一起,而这就是侨乡最大的文化财富。”张应龙教授表示,如果能把侨房盘活,就是地方优质的文旅资源。
三年前,左琴右茶主理人郑强在多个地方考察后,最终选择把工作室开在曹边村,“曹边村民风淳朴,侨房很有韵味,整个村庄古色古香,背靠群山,有山溪环绕,特别适合我们的事业。”他也表示,文化产业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我们来的时候就跟曹边村领导说‘要先沉淀下来,花三年的时间打造这个工作室’,三年间,我们一点点先做清理修复,再做文化填充,我们很珍惜这座建筑,尽可能还原它的模样。接下来我会积极推荐朋友来这边做文化主题的创业,从而在曹边村形成文化片区。”
▲曹边村一间旅美华侨老侨房被活化改造成了“左琴右茶”
近年来,曹边村也立足侨乡本色,不断强化阵地建设,将曹边学校打造为村史展览室、侨胞之家为一体的综合性场馆,曹边侨联大楼升级改造曹边侨苑,打造广东侨界人文社区示范点(曹边)服务阵地和良都侨苑的基层服务点,获评中山市首批“星级侨胞之家”。每年举办“梁粉节”“荔枝节”“侨乡文化节”“重阳节敬老”等系列侨乡文化活动,紧密侨胞、海外乡亲与家乡的联系,不断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曹边村是侨村,人们有着‘敢为人先’的开拓意识,这些走出家乡的侨胞为曹边村的发展贡献了很大力量。我们把他们邀请回来看看家乡的变化,他们身处其中会感觉很欣慰。”吴军委说。
早几年前,曹边村还是另外一番光景:配套设施不足,停车位、公共卫生间、文化景点简介等不完善,“游客来到这里也是走马观花,如果没有专人陪同很难对曹边村有深入了解。”吴军委说,今天的曹边村,修整了主要道路、修建了占地五亩的停车场,完善了炮楼栈道、文创公园,对景点、文化场所的介绍也更加细致,另外还增加了咖啡馆等休闲场所,“城市后花园”的气质愈发明显。数据显示,曹边村周末和节假日日均人流量能达到1000人次左右。
在建设曹边村的过程中,中山市南区街道和曹边村一直在积极寻找合适的团队加入,这当中也有一些团队拿出了方案,但曹边村党支部书记梁志国一直不太满意:“曹边村历史上有很多人走出去,整个观念比较开放,‘敢为天下先’。在敢闯敢试的同时,我们也要知道当村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更需要因地制宜,不能猛冲猛撞。所以前几天一些团队说用一些餐饮村庄的模式改造曹边村,我一口就拒绝了他们。”
曹边村这些年像是“星星点灯”一样逐步引进文化产业,“之所以如此谨慎,就是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将文化传承下来,梁志国说这样才能够让年轻一代知道村庄的发展历史,也让更多人来到曹边村之后能够感受到这里的文化氛围。”梁志国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曹边二期项目设计方案正在进行施工图的深化,曹边学校已纳入修缮工程,学校前面的曹边篮球场计划拆掉,整合现有的历史文化、侨房建筑,形成一个集村史馆、华侨历史博物馆、校友馆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所,作为曹边村的对外展示、宣传窗口。现在的篮球场将移到颐老院大楼侧,依旧为广大村民提供运动场所。未来,曹边村也将以打造特色精品示范村为契机,依托农业农村资源,多角度开发曹边乡村业态,多方面引入适合曹边发展的项目,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为曹边的经济注入新力量,促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曹边往事
◎村内珍藏 “状元及第”匾额
“状元及第”匾额,刻于清同治十年,原存于梁氏大宗祠,现藏于曹边学校内,匾长110厘米,宽60厘米,用杉木阳刻楷书,四周通雕龙凤花卉装饰。正中横刻“钦点”二字,竖刻“状元及第”。上款为“同治十年辛未科”,下款“臣梁耀枢恭承”。
梁耀枢(1832一1888),顺德杏坛人,是清代广东三大状元之一,武侯庙楹联“功盖三分国,人当万里城”为梁耀枢手书。据传,梁耀枢之父早年由该村迁居顺德,梁耀枢考取状元后认祖归宗,将皇帝钦点的状元牌匾送给曹边村。
上一条记录:往事越千年,古城写新篇。“风韵南粤•文化下一条记录:【风韵南粤·文化兴城侨村行】寮后村:几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