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史学习教育 >> 正文  


【红色侨路看中山】第6期 郑三公祠 革命的火种从这里点燃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12日  来源:中山归国华侨联合会

市侨联“红色侨路看中山”主题宣传版头_调整大小.jpg


【中共中山县工作委员会成立旧址简介】

中共中山县工作委员会成立旧址位于石歧区莲兴社区莲塘路8号中山市第一幼儿园内(原郑氏公祠)。

抗战爆发前夕,孙康、张鹏光、黄锦棠等一批中共党员在中山县县委第一小学分校任教掩护活动,并成立石岐教师话剧协社,演出抗日歌剧,宣传抗日救亡思想。

1937年初,中共中山县工作委员会在此成立。工委书记孙康,组织委员孙晖如,宣传委员孙一之。全县党员人数30多人。县工委隶属广州市外县工委。之后,孙康到县立七小当校长。张鹏光接任中山县立第一小学校校长,并任中共石岐小学教师支部书记。

1938年底,中共中山县委在此举办第一期党员骨干训练班,学员近30人,来自各基层党支部和区委。学习班由县委书记孙康主持,县委的主要领导人孙晖如、梁奇达、徐云任教员,培养了大批党员骨干,为发展组织作准备。


【中共中山县工作委员会成立旧址布局

中共中山县工作委员会成立旧址建筑面积约240平方米,亦称郑三公祠,20世纪50年代,其中两间祠堂被拆,只剩下一间,至今祠堂仍在,于90年代曾修葺。20世纪30年代的郑三公祠曾为中山县立第一小学分校校址,今为中山市第一幼儿园。


中共中山县工作委员会成立旧址,今中山市第一幼儿园活动室_调整大小.png

中共中山县工作委员会成立旧址,今中山市第一幼儿园活动室


中共中山县工作委员会成立旧址于2006年6月被中山市委核定公布为中山市革命遗址,并定为中山市党史教育基地。


【相关人物革命历程

孙一之

20世纪30年代初,旅居香港的大布青年孙一之目睹日本侵略我国东北,毅然返乡,凭借他的学识以及身为香港富商的父亲孙茂伦捐资奖学的条件,当上了大布学校校长。在任期间,他招聘了一批进步教师,致力教育救国事业。期间他结识了共产党人孙康,彼此思想共鸣,遂成为挚友,共同组织世界语研究会。

1936年3月,经孙康介绍,孙一之加入了中国青年同盟,不久,由青盟盟员转为中共党员,先后任中共五区工委委员、中共中山县工委委员。

抗日战争期间,孙一之利用其在教育界的影响,积极动员和组织大布乃至三乡一带的师生以各种形式开展抗日活动,并说服乡长将其家作为中共组织活动点之一,还安插中共党员郑世雄和黄炳南担任大布乡乡警队正副队长。从此大布的乡政权、武装,乃至各抗日团体均掌握在党组织手中。由于大布有坚强的党支部,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成为多届区、县领导机关所在地。

中山沦陷后,中共中山县委派中共党员孙一之、吴孑仁等到香港办刊物《今日中山》,报导家乡抗战消息。月刊发行遍及东南亚、澳洲、日本、美国、加拿大、南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华侨。海内外华侨收到这份刊物后,视为“抵万金”的家书,反响热烈,纷纷寄来慰问信、献金和药品等,为中山的抗日斗争出钱出力。


上一条记录:快、活、实、特!市侨联党史学习教育阶段性下一条记录:我们这样学党史,到基层走红色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