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深圳改革营养,中山正当起而行之!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21日 来源:中山日报
10月20日,中共中山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召开。这次大会召开的时间节点、部署的目标任务、释放的奋进信号都非比寻常,必将深刻影响、有力推动中山高质量发展进程。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刚刚落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亲自出席大会,中央赋予深圳特区40周年“大礼包”,“双区”腾飞孕育了新的机遇和梦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在即,将研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框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方略;前不久召开的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把“推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作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取向,明确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中山发出“重振虎威”动员令即将迎来一周年,总结经验、廓清思路、锚定方向,才能更好地扬帆远航。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书写创造的人间奇迹举世瞩目,迸发溢出的改革营养惠及四方。中山与深圳隔江相望,一同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诞生、成长;深中通道通车时间日渐临近,中山如何做好做实“黄金通道”文章,真正实现“近水楼台先得月”?特别是周边兄弟城市你追我赶、不甘人后,都在大手笔、大气魄打造平台、谋划项目,寻求对接、融入深圳。我们决不能沉浸在“兴中道—博爱路”的美好时光,坐等机遇红利从天而降,任由“大桥”变成“过桥”,“通道”沦为“过道”,守到最后空得一阵穿堂风。
面对区域竞合发展迫切形势,市委、市政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全局、果断决策,通过打造重大平台承载未来产业大发展,聚焦扩大有效投资强化湾区枢纽支撑力,带领全市上下打响重振虎威、加快高质量崛起的决胜战。顽疾虽强,必有治效良方;重围难闯,也要豁开罅口。不想在大机遇中迟到、在大变革中缺位,就必须牢牢把握战略主动,站高望远、前瞻谋局,大刀阔斧、大破大立,如此方能逆境突围、浴火重生!
承接深圳创新资源和产业溢出,需要加快破解发展空间和接纳能力问题。缺乏重大平台是中山多年来的“心头之痛”。这次全会,我市以“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精神,高规格谋划七大产业平台,“三年定格局、五年大突破、十年成示范”,用占市域面积四分之一强的产业平台,再造两个产业新中山。这是决心、雄心,是胆识、胆魄,承载着中山未来的希望,决定着中山将“与谁同行”。如果我们还是留恋“一锤子买卖”所换取的一时“繁荣”,不去力争打造连片“万亩甚至十万亩”,引进投资“百亿甚至几百亿”,实现总量“翻番甚至翻几番”,那么可以肯定,在“双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中,我们永远只能等待观望、掉队落伍,听到的永远是别人的好消息。
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今天的投资布局就是明天的空间格局。全会明确,要通过超常规力度扩大有效投资,建设一批新型基础设施,完善一批交通基础设施,狠抓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提升一批民生基础设施。当前中山在交通、教育、医疗、养老、环保等民生领域面临诸多瓶颈,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过去一段时间有效投资不足,支撑作用发挥不够。不补上这一课,城市品质上不去,高端产业人才进不来,甚至现有优质资源也留不住,城市必会逐步边缘化,陷入“低端锁定”的死循环。只有稳住有效投资,才能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塑造与湾区定位相匹配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全会还对数字经济、大财政等重大事项作出部署。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给大国关系、全球治理、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冲击,“两个大局”深刻变化。中山经济结构以传统产业为主,市场主体多为中小微企、个体商户,产业竞争力弱化,抵御风险能力不足。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以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为主攻方向,推动传统产业走好工业设计、智能制造、万物互联等转型升级之路,构筑起现代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
另一方面,建平台、扩投资、补欠账、造环境,“钱从哪里来”是绕不开的问题。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扩内需促投资迎来有利时机,要闻风而动,改变“不跑不要”的惯性,主动跑政策、跑项目、跑资金。财政资金不可能“包打天下”,尤其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引来的将是汨汨活水。国企要发挥更大作用,统筹整合现有资源,推动“零散碎弱”业态重构,科学做好加减法,防止“吃大锅饭”和“尾大不掉”。服务企业要更加给力,“放水养鱼”而非“竭泽而渔”,企业定会勠力开创辉煌明天。
四十年前,蛇口喊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时至今日仍被奉为圭臬。身处新时代的壮阔洪流,我们更要牢记发展是硬道理,勇于突破一切制约发展的阻力,善于激发一切创新创造的活力,乘势而上,起而行之,以朝乾夕惕、时不我待的精神,追求极致、不断超越的意志,奋力写就属于伟人故里的春天故事!
上一条记录:疫情大考下中国经济前三季度增速转正下一条记录:习近平会见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