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神湾镇侨联动态 >> 正文  


神湾文史|碉楼藏侨韵,桑梓映乡愁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17日  来源:神湾发布、神湾镇党政办(统战办)、神湾镇档案馆(修志办)

神湾文史·弁言


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文史,融合一地文化学与历史学然后成之,乃区域发展在历史进程中凝铸而成之文化结晶。走进文史,就是走进丰厚的人文积淀。


西江滔滔,不舍昼夜。髻山巍巍,星移斗转。神往之湾,郁郁可观。仰观俯察,凡一地之兴,无不伴以文史之兴。神湾镇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史工作,先后成立了镇志编纂委员会以及档案鉴定、地方志资料年鉴年报等工作领导小组,为神湾文史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历经十六载数易其稿编纂而成《中山市神湾镇志》,凡130万字。


市第十五次党代会以来,我镇积极谋划写好文化兴城这篇大文章的神湾篇章,系统挖掘整理活化本地文化历史,提出并实施菠萝产业“三步走”发展策略,神湾菠萝文化旅游周、农民丰收节文体旅游活动月已成为享誉省市的“文旅招牌”;神湾禾虫捕捞及烹饪技艺入选第十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实现零的突破;侨史文化馆加快建设,致力打造海内外神湾乡亲的精神客厅和乡愁书房……


归档存记忆,留史鉴未来。在一系列工作的推进中,我们进一步感到,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要形成最广泛之参与。每个人都是其所知道的文化历史的最好讲述者、记录者、弘大者,苟能在全镇乃至相关地方营造出人人关注文史、人人关心文史、人人支持文史、人人参与文史的生动局面,则必迎来神湾文史之粲然新篇。


在丫髻山北麓的宥南村

张氏青砖碉楼静静矗立在民房之间

这是一幢“中山市历史建筑”

本期就让我们踏入这幢碉楼

追寻神湾侨史的百年记忆

感受跨越时空的乡愁




迁徙而来的张氏家族


据古宥乡张氏家谱记载,明英宗正统十一年(1446),张廷利由新会经商始迁居香山县隆都厚山村(如今位于沙溪镇)居住,即厚山村之始祖;其后人张成彦携家眷迁居至古宥村(后改制为乡,现属神湾镇宥南村),并繁衍生息,此为古宥张氏之由来。

微信图片_20221121085025.png


古宥乡张氏的迁徙轨迹,同样可以在由香山知县厉式金主修,汪文炳、张丕基任总纂的《香山县志续篇》中得到印证。



张氏族谱中的华侨史


19世纪50年代开始,不少华人远涉重洋,前往大洋彼岸的巴拿马修建铁路、开凿运河,这些华工在契约到期后留在了当地,凭借着不知疲倦的努力,在异国他乡开创自己的事业。


1909年11月,顺道考察巴拿马的清朝大臣伍廷芳在奏折中称,“华侨在该埠(巴拿马城)贸易约三千人,商多工少,营业颇称发达”;1909年12月,清廷和硕亲王在关于拟设巴拿马总领事馆的奏折中称,“我国(在巴拿马)侨商数千,投资千万,几握其全国商务权之半”。


微信图片_20221121085031.jpg


张观勳(上图端坐正中的老者),正是出资建造这幢碉楼的华侨,生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族谱中记载其“卒于中美洲巴拿马嗰啷埠”。这里是“嗰啷埠”其实指的就是现在巴拿马的科隆(Colón),是巴拿马华侨最为聚集的城市之一。


微信图片_20221121085034.jpg


族谱中还记载了不少早期在海外谋生的张氏族人,诸如前往小吕宋(菲律宾马尼拉)、檀香山(美国夏威夷)等地,其中相当部分终其一生也未能返回故土。


支持革命的张氏族人


1894年秋,孙中山出国前往他早年曾求学的檀香山。11月24日,二十多个赞同孙中山主张的进步华侨,在檀香山聚议成立兴中会,通过了孙中山草拟的《兴中会章程》,这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的诞生。


在古宥乡张氏族谱中,有关于族人张帝乡(字爵荣)的如下记载:“爵荣公,饱受中国文字后,往檀香山考读英文,公自入学后,学问蒸蒸日上。值于孙中山先生在檀香山立革命党时,公曾入党席,孙先生见公之才可爱,遂结刎颈之交。公因家事回乡慰母,适孙先生起义时,公染大病。此时同学程天斗先生来信,有请公赴省任公务之职。接信三天,公病难医不幸故世,福薄缘悭,竟为长恨”。


微信图片_20221121085037.jpg


孙中山曾手书“博爱、和平”条幅赠予香山侨属子弟,同样的文字亦留存于古宥船溪张氏侨房,这也正印证了神湾华侨的家国情怀。


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


2009年,船溪村青砖碉楼被中山市人民政府认定为“中山市历史建筑”,虽然名为“青砖碉楼”,但实际上该建筑由南北两部分组成的,北侧为三层的中西合璧碉楼洋房、南侧为两层的传统砖木结构民居,中间有天井相隔。


微信图片_20221121085048.jpg


这样的组合在中山十分常见,其与海外华侨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的。


过去,邑民多有出国谋生,一些侨胞将西方的建筑文化带回了中山,当侨属去信海外的亲人,告知家乡被贼人入屋打劫,海外的亲人则带钱返乡,在祖屋旁建起仿西方国家城堡的碉楼。碉楼一般高三、四层,可贮存粮食、贵重物品等,亦可防火、防水,其他乡民见此,纷纷仿效,于是中山的碉楼式民居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微信图片_20221121085051.jpg


通过碉楼上的枪眼,可以眺望宥南村的乡村风貌。碉楼斑驳的墙身上,隐约可见被子弹射击后留下的弹孔,这些痕迹无不在诉说着过往的历史。


微信图片_20221121085054.jpg


屋内陈设古朴精美,许多精美的漆画被描绘在木质墙板上,精巧的木雕随处可见,其中还有不少地方出现神湾特产菠萝的元素。


微信图片_20221121085057.jpg


屋外的墙壁上有多幅水墨画或水彩画,内容多为人物、花卉、山水鸟兽等,以及颇具意境的诗句,诸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微信图片_20221121085100.jpg


灰塑的图形图案,寄托着房屋主人心中美好的愿望,如窗口上的花瓶图案代表平安,漏窗中的蝙蝠代表“福到”等,此所谓“口彩”装饰。


微信图片_20221121085103.jpg


清代后期到民国时期,神湾一些华侨的祖屋及碉楼建筑中,出现了类似带有彩色车花纹饰的玻璃花窗,大多运用在室内厢房的花罩、屏风等处。


微信图片_20221121085106.jpg


碉楼下对开的木门上,红底黑字的“国强、家富”被年复一年地誊写在大门之上,这也是海内外无数神湾乡亲至为淳朴真诚的愿望。


“碉楼虽旧,其命维新”


微信图片_20221121085111.png


悠悠岁月声,绵绵血脉情。2018年11月,在翻译的协助下,一位美籍华人(上图左三)携妻子辗转来到宥南村船溪青砖碉楼。据悉,该美籍华人祖上为古宥乡张氏族人,后远涉重洋前往檀香山定居生活。这是他的一次寻根之旅,山水相隔、语言不通,但依然抵挡不住这份血脉亲情。


微信图片_20221121085114.jpg


守住侨胞根,赓续侨乡魂。2022年3月,在中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的指导下,神湾镇城市更新和建设服务中心积极作为,邀请专业人员对碉楼开展保护性修复的前期勘察工作。


侨房侨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与独特的文化底蕴。未来,神湾镇将进一步加强对侨乡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创新对华侨精神和华侨文化的提炼和集中展示,弘扬新时代侨乡文化。


上一条记录:收获满满!港澳学子走进神湾下一条记录:探索让人神往的“小镇大侨”,神湾镇侨联换